圖:天津市和平區中心小學學生觀看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劉洋講述「天宮課堂」第三課。\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中國空間站將在400公里的高空運行十餘年,要維持這麼長時間的能源,「太空電站」很重要。曾經,航天員為了節省電能,在太空吃的是冷飯冷菜。而現在,隨着中國「太空電站」進入3.0版本時代,航天員早就能在太空吃上熱飯熱菜,還能在太空開展各種科學實驗。
中國空間站「太空電站」內成立了一個和諧互助的「供電大聯盟」,所有飛行器(包括:實驗艙、核心艙、神舟飛船、貨運飛船)之間的能源可以互通。其中,「盟主」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的主要能量來源。
隨着夢天艙的升空,中國空間站共配備2種規格6套大型柔性太陽翼。核心艙單個太陽翼展開面積67平方米,相當於一個標準單打羽毛球場的大小,可以提供9千瓦的電能。待三艙組合後,柔性太陽翼面積超過700平方米,可讓中國空間站徹底實現能源自由。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馬季軍介紹:「從『神舟一號』的研製探索開始,中國『太空電站』在技術上實現了電源系統從低壓到高壓、太陽電池翼從剛性到半剛性再到柔性、儲能電池從鎘鎳到氫鎳再到鋰電、發電能力從1千瓦到3千瓦再到30千瓦等的穩步邁進和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