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圖為5月26日在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湖陽鎮張灣村拍攝的小麥收割現場。/新華社
民以食為天。我國擁有14億人口,保障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大事。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過去十年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目前已經到了向農業強國跨越的關鍵期。」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西安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王徵兵看來,建設農業強國重在科技強農、人才強農和產業強農,築實中國糧倉。/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西安報道
10月的關中平原,到處都是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隨着聯合收割機的快速推進,一車車金黃飽滿的玉米瞬間堆滿了很多院落。「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看着眼前的情景,王徵兵說,他的心裏和村裏所有人一樣,除了喜悅,還有一種踏實。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3657億斤,為歷史最高水平;2021年末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超100萬家;超級水稻、小麥和蘋果育種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王徵兵用一組數據,展示了過去10年我國農業發展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就。「國家通過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不僅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成色也更足,同時還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
加大科研 解種源「卡脖子」之困
王徵兵所在的陝西楊凌,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2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全國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從中受益。「農業要強,就必須要有強大和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做支撐。」王徵兵表示,在建設農業強國過程中,必須優先發展農業科技。他舉例指出,目前中國大豆平均畝產只有132公斤,而一些世界農業強國則可以達到300到400公斤,自產大豆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國家每年要進口約1億噸。「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很簡單,我們的種源、種植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只有用科技來解決。」
「首先要解決的最大科技短板便是種子,我們必須要加大投入,聚集更多優秀人才,對關鍵技術進行合力攻關,讓農業發展從種子開始就不被別人『卡脖子』。」其次,王徵兵認為應該探索和建立新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機制。「農業科技不僅是研發,更重要的是要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未來我們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高效農業,必須有一個與此相匹配的體系。」
人才培養 建立農業科技隊伍
此外,王徵兵認為,還應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優秀考生報考農業專業,鼓勵優秀人才從事農業科技研究,建立一批穩定龐大的愛農業、懂農業、具有農業情懷的農業科技隊伍,為農業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和智力支撐。
除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何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建立更多的自主品牌,延長、補全、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全面提高產業體系的韌性和穩定性,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一個重要方面。「一些農業強國的農產品為何會風靡全球,一個是品質好,一個是有強大的品牌,還有就是建立了全球農產品供銷鏈條。」在王徵兵看來,中國目前培育的一批優質農產品,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優勢,但卻沒有幾個能叫響的的世界品牌。「所以我們在穩定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必須要重視農產品品牌化,讓全球消費者都能聽到、看見、吃到。」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王徵兵指出,只有農業發展了,飯碗端牢了,收入增加了,農民才更有信心,產業才能更加興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