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蘇雨潤北京報道: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清華日」特別活動19日在京舉行,李菂、丘成桐等10餘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一堂,共同分享了數科領域的前沿進展,給在場學生解析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內在關聯。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獲得者、「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天文系主任李菂在發言中梳理了天體物理的發展脈絡,並介紹了其團隊提出的新型射電望遠鏡「宇宙觸角」研發進展。談及未來,他表示,「我對於未來的發展非常樂觀,或許十年、二十年後,21世紀的伽利略和普朗克就會誕生,將開啟一個全新的物理學時代。」
「無論個人取得何種成就,若無法讓年輕人理解這些成果的價值,一切便失去意義。」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在致辭中表示。他指出,每位科學家在探索自然奧秘、構建認知體系後,必須讓後繼者理解這些發現,否則重要思想可能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事實上,聆聽本次會議中年輕學者的報告時,我發現他們在我開拓的領域已遠超於我──這正是科學發展的真諦:前輩奠基,後輩超越,傳統由此延續。」
活動間隙,學生們排起長隊,爭相請丘成桐教授簽名並題寫寄語。青島二中的同學告訴記者,之前只從書本中看到過丘教授的名字,今天能親眼見到他感覺非常激動,也讓自己堅定了投身科學研究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