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新時代笑臉❶/工程師眉開眼「笑」喜送國產列車「出海」

時間:2022-10-06 04:24:59來源:大公报

  左圖:中車長客的售後服務人員正在調試其出口至阿根廷的地鐵列車。右圖:牛錫平與剛剛下線的哥倫比亞西部有軌電車項目模型車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十載春華秋實,鐫刻非凡印記。時間像一把標尺,丈量着國家的發展速度與質量,也記錄着每個人的生活幸福指數。我們都是時代的見證者、實踐者,更是輝煌成就和幸福底色的收穫者和體驗者。大公報今起推出《喜迎二十大.新時代笑臉》系列專題,聚焦科技創新、生態保護、醫療衞生、脫貧攻堅、新經濟新業態等領域,通過十位從業者的奮鬥故事,展現近十年的巨大變化,也反映十年發展帶給個體命運的深遠影響。他們的燦爛笑顏,是實現個人夢、家庭夢的「小確幸」,更是國家夢、民族夢之宏大敘事的最佳註腳。

  「什麼是大國工匠?我認為就是要鍥而不捨、潛心鑽研、迎難而上。」作為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正高級工程師,做方案、畫圖紙、將電腦裏的圖紙轉化落地為整車就是牛錫平(圓圖)的日常工作:填補我國鋁合金車體70%和100%低地板輕軌車空白,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中國製造低地板輕軌車向海外多國出口……牛錫平感嘆,熠熠閃光的「成績單」上不斷被刷新的紀錄背後,是時代給自己「這一代人的機遇」:「十年來軌道交通技術不斷發展,新時代下我們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大公報記者 盧冶、林凱

  「低地板」指輕軌車輛地板面距離軌道面小於40厘米。與傳統地鐵車相比,低地板輕軌車不僅大大降低線路造價,還能減少噪聲污染、節約能源。牛錫平介紹,自1984年世界上首列低地板車問世,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個城市使用這種車輛。在中國首列100%低地板輕軌車問世前,這項技術只有歐洲企業掌握,且列車造價昂貴。

  赴德考察碰壁 3D模擬突圍

  「中國地鐵想要快速發展,必須自己掌握這項技術。」2002年,牛錫平一行人赴德國考察低地板輕軌車,「我們沒奢望去人家工廠看,就想着能不能去停車的車輛段看一看,也遭到拒絕,大家就只能以乘客的角度看一看外觀,拍拍照回國了。」牛錫平回憶,「技術更多的是內在的東西,沒有學習的對象很難憑空生產。」

  回國後的牛錫平和團隊沒有放棄,憑着網上資料一點一點的通過3D模型「摳」出來一輛國產70%(車輛低地板面積佔客室面積百分比)低地板輕軌車,再一遍遍試驗。「最大的難點在底架和轉向架上。跟高鐵、地鐵不同,低地板輕軌車要把地板做低,把底架下面的空間壓縮掉,同時不能降低舒適性、平穩性、安全性,難度可想而知。」2006年12月18日,國內最高檔次的70%低地板輕軌車終於在中車長客誕生。

  2012年,在充分掌握70%低地板輕軌車研製技術的基礎上,中車長客實現了100%低地板車的自主研製。當年10月19日,中國首列100%低地板輕軌車在長春載客運行,至今整整十年。十年來,城市軌道交通更趨便利,中國製造的低地板輕軌車更遠銷美國、以色列、土耳其、哥倫比亞、塞爾維亞等國。

  「中國製造」暢銷「一帶一路」

  「海外訂單不是我個人職業生涯的事,也不是中車長客的事,每一輛車、每一個技術都關乎中國製造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聲譽。」牛錫平介紹,長期以來,國際上對中國製造存在「低端」、「靠低價取勝」等刻板印象。2021年5月30日,以色列特拉維夫紅線輕軌首列車本地化裝配工作完成交付,中車長客正是列車研製方。「從2015年12月29日宣布中標,我們每個月都要前往以色列進行項目匯報。當時甲方還找來第三方監督,每個人滿臉寫着『你們中國能做好嗎』。一些競標落敗的外國企業也在緊盯項目進程,找機會唱衰中國技術,那段時間壓力很大。」

  牛錫平回憶,「以色列要求非常嚴格,我們也不負眾望,不論是車輛外觀還是自動化技術水平,抑或是防爆、被動防護系統等自主研發技術都一次次得到認可。最直觀的信任感是,第三方監測機構對項目提出不合理的質疑,以色列方會選擇相信我們,這讓我很感動,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寄望未來:「我們要領先世界」

  9月初,哥倫比亞西部有軌電車項目模型車下線,牛錫平喜上眉梢,「這是中車長客在美洲的第一條低地板有軌電車項目,這也意味着中國有軌電車版圖進一步擴大了!」據悉,該項目列車重聯運行時長度達105m,最大載員1220人,是目前世界商業運行車體最長、載客能力最強的有軌電車。「如今,我們已經有了能與西門子、阿爾斯通等國際競爭對手同台一較高下的資本。但是要領先世界,就需要一代代的年輕人去研究、去創新、去試驗、去應用。」牛錫平高興地說。

  近十年,中國無論是高鐵、地鐵還是輕軌都在國際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也有國外企業向牛錫平拋出高薪「挖人」皆被他回絕,「我的根在中國,在這裏實現了專業夢想,做到了從無到有,可能外人都理解不了,這是一種成就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也希望我們的技術可以有一個延續性,還有許多新的東西等着我們去研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