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經濟大省挑大樑】河南/產業集聚 激活製造大升級

時間:2022-09-27 04:25:00來源:大公报

  圖:河南省周口鄲城有「傘業之鄉」之稱。\大公報記者劉蕊攝

  一把出口到日本的雨傘能為十萬人撐起就業保障,一頂戴在外國女性頭頂上的假髮需要百人的百種工序……河南作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去年生產總值近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居全國第五位,是散落在全省的180個不同特色的產業集聚區組成了堅實的支柱。當地創新思路,將「生產車間」搬到千家萬戶,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激活了製造業的升級。\大公報記者 戚紅麗、劉蕊

  10萬元雨傘 與勞斯萊斯同行

  隱藏於勞斯萊斯車門中價值十萬元的雨傘是在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傘業產業園三和雨具車間組裝完成的。「這把雨傘所用的高端碳纖維材料是從鄭州運過來的,其他則是在咱們這裏製作完成的。」三和雨具副總經理陶萬才告訴大公報記者,鄲城有150萬人左右,大約十分之一的人都在做雨傘,如今在鄲城縣,傘業的完整鏈條已經形成,世界各地的傘也從「深圳造」變為「鄲城造」。

  陶萬才做傘已經三十多年了,他在深圳打的第一份工便是裝傘布,之後他慢慢做到管理層。十年前,他回到家鄉鄲城,與另外兩個老鄉一起把傘廠從深圳「搬到」鄲城。三和雨具從最初創辦時只有幾百萬支的訂單,到現在能夠年產近2000萬支,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日本每十把傘中就有六把傘是咱們鄲城製造的。」據介紹,三和雨具60%訂單銷往日本,還有30%銷往歐美,10%走內銷零售。

  「因為疫情,現在正在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陶萬才說,其實這也是一種生產思路的轉變,將「生產車間」搬到千家萬戶,搬到村裏去,「這樣能夠更多地實現人口的靈活就業,促進鄉村發展活力。」

  日產7000傘頂 換來兩套房子

  據了解,目前在三和的生產車間有300人,但是散布在全縣各地的加工人員卻有1000多人。「我們前期給他們培訓好,他們把零部件拿回家做,做完了會有站點來收。這樣一個農民在照顧家庭、做農活之餘,還能每個月賺2000至3000元。」為傘骨打雞眼、捆線、拉簧、縫傘片、骨片合成、品檢六道工序,不論是坐在工位上還是坐在自己家中,只要學會操作,鄉間老頭、老太太都可變成工人,不少貧困戶由此走上了小康路。

  數據顯示,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2772元增長到2021年的26811元、實現了翻番,從沿海地區轉移到河南的產業集聚區為此作出了非常直觀的貢獻。據了解,僅在鄲城縣高新區就聚集了傘業企業106家,年產值達9億元人民幣,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人均工資2500元,每年增加收入4億元,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強大基礎。

  來自鄲城縣胡集鄉的李新芝是一個安裝傘頂的熟練工。在她手中,每把傘頂上面墊兩層傘花、下面加一層墊子,再踩一腳感應器熱合而成,僅需要3秒鐘。靠她的手藝,最多時每天能做出7000把傘頂。「她都在市裏買兩套房子了。」儘管李新芝沒說話,但她的工友卻忍不住調侃她。

  同樣來自鄲城的丁框梅在深圳打工了二十年後也選擇和企業一起「轉移」到河南。當然,對她來說,這是回家。面對鏡頭,丁框梅有些靦腆,但她的縫製技術非常嫻熟,是縫製班組的組長,培訓並幫助其他當地員工進行傘的最緊要一步的製作──縫製。「線頭必須扯緊。」不善言辭的丁框梅只會用這一句話來形容縫製的工序要點。靠着這門手藝,丁框梅將大兒子送進大學,小兒子就在工廠附近的學校上初中。

  「只要手藝在 不愁沒飯吃」

  「在這裏淨到手的錢有5000左右,跟在深圳幹差不多。」但是回到老家的她就自在許多,還在縣城「逆勢」買了房子,「將來給孩子當婚房。」工作20多年,丁框梅也感受到過「經濟寒冬」,但具體經濟怎麼不好她也並不太在意,「只要自己的手藝在,就不愁沒有飯吃。」丁框梅說,「咱們都是靠手吃飯的,不管怎麼樣,手上的活兒不丟,就不怕。」

  丁框梅所在的工廠是在去年轉移至鄲城。「從6月份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產能,大約在350萬支到400萬支。」記者採訪之時,一批做好的傘正準備發往西班牙、德國等地。

  這一把把傘也為河南的出口作出了貢獻。河南作為一個內陸省份,2021年全省貨物進出口總值8208.1億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長10.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43個百分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