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鈴響起,就讀中三的香港學生阿邦穿着運動校服,從走廊裏跑來,熱情跟記者打招呼。他一頭鬈髮,戴着眼鏡,知道要接受訪問,他還提前做了些小準備,熱情地帶記者到其所在的「敬」書院的展示牌,上面有他的照片和名字。「鶴是我所在書院的標誌。我現在是書院的副隊長,經常組織和參加活動,比如慈善擺賣等等,來這裏讀書之後,覺得自己積極和開朗了很多。」
「以前香港中學和港澳子弟學校都是書院制,在管理方面其實區別不大。」阿邦告訴記者,除了書院制的設置外,學校的考試、教材和香港基本都一樣,不同的是數學科會難一些。「我本身英文成績不是太好,香港全英教學我有點吃力。港澳子弟學校可以選中文來學習,所以現在學習進度慢慢跟上來。」
「因為疫情的原因,香港這幾年經常要上網課。我自律性差一些,上網課的時候經常會分心,忍不住偷偷去打機。這個學校面對面教學,很難分心。所以我成績提升了很多,身體素質也提升很多。」除了讀書成績在一步步爬升外,阿邦亦從一個「肥仔」成功減磅,體重「縮水」一半。阿邦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笑說:「我以前真是一個很肥很肥的肥仔來的。我之前體重足足有200多斤,現在已經減到100斤左右,簡直換了一個人。這裏的生活比較鍛煉獨立和自律,我現在對自己也更加有信心。」
另一名去年從香港寄宿學校轉校過來的謝同學表示,在這讀書最喜歡的就是上語文堂。「我對國家歷史文化方面的內容很感興趣,這邊的老師教中國文化會更加詳細,我可以學得更深入。」謝同學說,她有家人在廣州工作,在內地讀書後,和家人見面團聚就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