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匠人精神/滇「古書良醫」 妙手救典籍

時間:2022-04-29 04:25:01來源:大公报

  圖:楊利群(右)在雲南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室修復古籍。\新華社

  「修彝文書,我們是很有信心的。」64歲的「古書良醫」楊利群是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的修復導師,常年領着一幫徒弟在這裏為各類古籍「治病」。他近期的「會診對象」是5冊彝文古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史詩《查姆》的一部分,由於破損嚴重,亟待搶救性修復。

  「彝文古籍多為皮紙,經年累月加上存放於山洞、房檐等原因,容易出現絮化,稍不注意就會破裂。」楊利群說。一把鑷子、一個噴壺、一支毛筆、幾把大小不一的排刷……在古籍修復工作室,這樣的裝備人手一套。古籍修復一般分為備料、書葉修補、書葉平整、書葉裁剪、裝幀復原等步驟。在此之前,楊利群等多位專家需根據書葉的破損部位、程度和紙質特性進行綜合分析,最終選取恰當的修復方法,如搭補、挖襯、夾接等。「用什麼樣的修復方法取決於原書的紙質。」

  楊利群常戲稱自己是一個「麵糊匠」,但當好這個匠人卻不容易。「要對古籍有敬畏之心,但不能懼怕它。」多年來,在雲南、貴州等地舉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上,楊利群都鼓勵學員直接上手。目前,他培訓學員863人次,培養出30多名古籍修復骨幹。其中還包括他的女兒、36歲的楊璐源。\新華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