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暢想
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啟動工程研製。同時,中國將着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要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實施一次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實施就近撞擊,並就改變它的軌道進行技術實驗,為未來人類應對小行星等地外天體對地球家園的威脅,作出中國的新貢獻。/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北京報道
在備受關注的探月四期工程方面,吳艷華透露,探月工程四期今年正式啟動工程研製,中國航天將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陸續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開展任務關鍵技術攻關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嫦六將赴月背採樣
在嫦娥六號任務中,中國計劃到月球背面採樣。這也是人類首次長期到月球背面採樣,備受國內外科學家關注。為滿足月背通訊問題,科研人員正論證構建環月球通信導航衛星星座。對於後續探月任務,吳艷華表示,第一個目的是勘察,準備用10年左右時間,以勘察建立個別必要的設施為目的。第二是建設,用10-15年的時間,建設比較完善的、功能齊全的科考站。中國歡迎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也歡迎各國的企業家和社會組織參與。
完成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後,中國的行星探測計劃仍將繼續。吳艷華表示,行星探測工程後續將開展小行星探測和取樣返回、火星取樣返回等。行星探測工程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內完成。此外,中國還在進行中長遠發展戰略規劃論證,如太陽系邊際探測等。
在備受關注的重型火箭研製方面,吳艷華透露,重型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能力在百噸級,將是一個型譜規劃。重型運載火箭未來將滿足中國較長時間內的深空探測和載人登月等重大航天任務。此外,重型運載火箭還可能承擔系列正在論證中的工程,例如載人登月、發射大型空間太陽能電站以及向火星發射更大的探測設備包括探測車輛等。
最快2025實施就近撞擊
吳艷華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要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實施一次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抵近觀測,實施就近撞擊,並就改變它軌道進行技術實驗,為未來人類應對小行星等地外天體對地球家園的威脅,作出中國的新貢獻。他表示,中國要開始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對小行星的監測預警系統,要編目,還要關鍵分析哪一些小行星是真具有威脅的。第二,要研究探索相關的技術和工程,是否可能解除這些小行星的威脅,就此進行科研攻關。中國將着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組織編制近地小行星防禦發展規劃,開發近地小天體防禦仿真推演軟件並組織開展基本流程推演。
關於「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既進行抵近觀測,又實施就近撞擊,就改變它軌道進行技術實驗」這一描述,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稱,該技術挑戰性非常大,因為要改變較大小行星的軌道需要很大的能量,必須有大推力的運載火箭。如果能實現,中國將處於世界小行星防禦技術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