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占熺(第二排左一)在非洲農戶種植菌菇喜獲大豐收後,與農戶合影。\受訪者供圖
福建省福州市風景秀麗,一條寬闊清澈的閩江川流不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坐落在這裏。「世界菌草之父」、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和他的女兒——國家菌草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聯合國菌草技術項目技術顧問林冬梅就在此處工作。林冬梅與父親一樣,扎根在菌草研究上。同時,她將種植技術傳授給了亞非拉三大洲的群眾,幫助他們脫貧。此外,過去二十多年間,一顆顆小菌草從研究中心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力量。\大公報記者 葛沖
無論是在遙遠大洋另一端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還是在非洲大陸上的南非、盧旺達,抑或是南美洲的巴西,或者我們的鄰居馬來西亞、泰國,談起中國菌草技術,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連連點讚。過去二十多年間,中國菌草陸續在上百個國家落地生根。日前,林冬梅接受大公報專訪。談起菌草,她如數家珍。其中,身為女性的她,至今仍對曾經援助過南非單親媽媽們記憶猶新。
2003年,在父親的召喚下,林冬梅毅然放棄了在新加坡的優渥工作和生活,回國加入了菌草技術團隊,選擇了和父親一樣的「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子裏」的人生道路。2005年,南非誇祖魯那他爾省的菌草援助項目落地。林冬梅選擇遠赴條件艱苦的項目地長駐。該項目第一批的幫扶對象是60多名單親媽媽。
實測參數 分解種植步驟
「這些單親媽媽們既沒有土地和生產資料,也沒有任何一技之長,甚至連算術都不太會,為了教會她們如何栽培菌菇,我們就在自己駐地後院搭蓋起菇棚,以同樣的條件進行試驗,研究如何讓種植方法更簡便易行。比如空氣濕度與菌料含水量是出菇的關鍵因素,為了讓她們旱澇保收,就採用菌畦覆土栽培的方式,通過澆水進行控制。我們反覆試驗,測算出不同季節條件下,需要多長時間澆一次水,每次澆多少水,才能達到最好的產量。然後,我們為她們買好水壺,按照一畦一次要澆多少壺水,幾天澆一次……」把出菇管理的工作變成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
在那些日子裏,林冬梅和父親林占熺幫助這些單親媽媽們從部落酋長處協調土地,採購遮陽網、塑料薄膜,指導搭建大棚,為她們提供菌袋,分包到人,每位媽媽負責10平方米,簡化技術,讓她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成」。
不畏艱險 赴前線教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種下菌袋短短七天之後,單親媽媽們第一次嘗到了豐收的喜悅,一下子就收穫了一百多公斤菌菇,賣出後的收入比之前高出了近十倍,人們的熱情和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此後,林冬梅和父親林占熺再去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的鄉村,當地婦女們都會把他們當作貴賓,拿出當時家裏最好的食物——玉米粥,按照當地風俗習慣,跪在地上捧給他們享用,以示尊敬和感激。
三年前,林冬梅和父親與菌草團隊又將菌草帶到了中非共和國等。林冬梅剛到中非共和國時,那裏正飽受着戰亂的困擾,首都班吉還駐紮着聯合國維和部隊。但中國專家們不畏艱險,毅然留下教當地人菌草技術並取得初步成功。在培訓期間當地一位學員由衷地告訴林冬梅說,「我們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就業,他們如果能夠有飯吃,如果能夠有工作,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陷入到現在這種戰亂之中,菌草會給我們帶來和平。」
回憶起這段經歷,林冬梅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帶菌草去其他非洲國家時,我們想到的是幫助當地發展,但是從中非共和國開始,我又切身體會到了我們所做的這些『菌草栽菇養畜』的工作,實際上還能夠促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