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發達國家對非洲的援助由來已久。事實上,早在李小雲等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們走進非洲開展農業合作之前,很多西方發達國家都曾經到過那裏對非進行農業援助,但是因為附加條件多和缺乏引進當地實用的技術以及因地制宜等原因,大多都沒有成功。而過去十多年間,中國專家們推廣的最簡易、最樸素、最容易被當地農民接受和採用的中國技術和方案,則不僅在非洲「落地生根」,還不斷「開枝散葉」,越來越受到當地民眾歡迎與認可。
「實際上,只有深入到農戶的日常,才能明白當地農戶們實際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比如,我們到他們生活用水的取水地,一個水塘,不拿東西也要走半個小時,而他們還得拿上大桶小桶的,一天只是取水就要3-4次往返。」齊顧波說。
李小雲和團隊成員深入村莊搞調研後,決定在考慮到非洲當地發展以及農戶普遍沒錢購買化肥等現實情況的基礎上,為當地「量身定做」以合理密植、間苗、中耕、除草等為核心的,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種植技術。
但是,過去一直習慣於和西方援助者打交道的當地人,更熟悉的援助方式則是援助方給「預算」,當地人像打工一樣給援助方做事。如果沒有預算就不做事,比較被動。中國團隊剛到時,當地人發現中國援助項目的預算並不多,他們對項目也就半信半疑。但是,慢慢地,中國專家最終還是用實際行動和實實在在的成果,逐漸打消了當地人的觀望和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