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位於蓮塘古村裏的大榕樹有七百多年歷史。/網絡圖片
圍繞古遺存保護,黃埔區新招迭出:推出全國首個導航類應用軟件文化保護對象地圖,聘用全省首名文化遺產檢察官,實施全市首個「屋長+保護責任人」制度、構建「1+N」保護傳承政策機制體系、創新「互聯網+保護」等。
為了更加細緻、全面地摸清古遺存「家底」,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牽頭編撰了《黃埔區古遺存總覽》《黃埔區十類古遺存保護及活化利用項目實施清單(第一批)》等6冊系列叢書。
其中,古遺存總覽圖冊將黃埔古遺存的老照片、老故事、老傳說,分區域、分類別用圖文畫冊的形式展現出來。
「我們想方設法把名城保護工作變得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廣州開發區規自局相關處室負責人李賢說,「在百度地圖上對全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進行標註,老百姓手指輕輕一點就能了解保護信息,公眾的參與進一步強化了制度落地執行的實效性。」
文化傳承既要有實物保護,也要有精神傳承。黃埔區還在全區建設了203個方志驛站,實現方志驛站街鎮全覆蓋。打造「活力史志話廣州」黃埔講古堂品牌,組建了一支專業的區級「講古人」隊伍,走進村社、學校、企業、機關,面向群眾分享廣州市、黃埔區的歷史故事,傳揚嶺南文化、延續黃埔歷史文脈。\大公報記者 敖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