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知識》主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專家王亞男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找到黑匣子後還要進行數據提取和殘骸複原等工作,墜毀客機殘骸深入主要撞擊點附近地下20米,殘骸破損十分嚴重,為複原工作帶來巨大困難。」

在廣西梧州藤縣東航MU5735航班墜機事故現場核心區,民航專家現場檢測確認黑匣子。新華社鄭炳鎮攝
飛行數據記錄器或對事故調查更為關鍵
「兩部黑匣子對於事故調查都十分重要,設置兩個記錄儀,目的就是能提供更豐富多元的信息,並建立互相印證,互為支撐的數據。」王亞男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民航局事故調查中心主任毛延峰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語音記錄器記錄的是駕駛艙的各種聲音,飛行數據記錄器記錄的是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的高度、速度、俯仰角、滾轉角、航向、垂直速度等狀態參數,駕駛員操縱飛機的駕駛桿、駕駛盤、腳蹬位置和通話按鈕等參數,以及自動駕駛儀、自動油門等機載系統狀態參數。能夠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真實、客觀的證據。
王亞男向記者介紹,駕駛艙語音記錄器相當於聲音信號的採集器,駕駛艙內的所有聲音都會被記錄,如飛行員對飛機技術狀態的討論,飛行員操縱意圖的表達,儀器儀錶發出的警告聲音,還有飛行員和塔台的聯絡通話、駕駛艙內其他的背景音等,是分析事故原因的重要證據。
「飛行數據記錄器可能對於事故調查更為關鍵。」王亞男表示,飛行數據記錄器是根據時間變化實時記錄飛機的運行狀態,包括飛行高度、航向、飛行姿態變化、油門位置等等,採集的數據十分豐富,對於調查來說更為直觀,可以由此判斷飛機的健康狀態是否正常。
數據提取和殘骸複原或成下一步調查難點
王亞男告訴記者,黑匣子往往是航空安全事故調查最核心的證據,在存儲單元完整的情況下,數據很快就能被提取出來,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就能有一個初步結論。但是目前兩個黑匣子均有損壞,可能為技術修復帶來較大困難,能不能實現百分之百的還原,目前還不好說。

3月27日,被發現的第二部黑匣子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根據「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消息,3月23日找到的第一部黑匣子駕駛艙語音記錄器外觀破損嚴重,不能排除存儲單元損壞的可能性,目前民航局的專業實驗室一直在做數據修復和下載工作。中國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辦公室副主任李勇也介紹,目前兩部黑匣子都破損比較嚴重。
「第二個困難是現場殘骸的收集與分析。需要將飛機損壞的零部件重新對應到飛機原來的位置上,並對殘骸的破壞痕跡進行,以確定究竟是撞擊導致損壞還是此前的故障導致損壞。本次墜毀客機殘骸破損十分嚴重,幾萬塊殘骸碎片的還原極大地增加了殘骸分析難度。這相當於完成同一個拼圖圖案,使用1萬塊超小拼圖和使用100塊拼圖花費的時間精力是完全不一樣的。」王亞男說。
初步估計殘骸碎片的還原至少在兩周以上
王亞男告訴記者,「殘骸調查是一個艱苦的工作,但是十分必要,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殘骸的還原至少在兩周以上。」

蒐救人員全力蒐尋。圖片來源於新華社
王亞男指出,殘骸調查可能不能直接呈現事故原因,但是可以排除事故調查方向。譬如,此前現場調查中就沒有發現人工爆炸物留存的痕跡,就排除了一個調查方向,這是殘骸調查的重要意義。
「後續的調查重點還是聚焦在黑匣子數據和現場調查,包括殘骸蒐集複原等,目前來看撞擊後都是尺寸極小的碎片,能保留的原始信息可能就比較少了。」王亞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