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圳福港藝林學校創始人徐曉露。\受訪者供圖
深圳福港藝林學校校長徐曉露回憶自己在深圳的發展過程時坦言,自己的事業與祖國發展分不開: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她從浙江移居香港,創辦了香港藝林學院;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看準內地發展前景,她帶着香港的教育理念在深圳辦學,用音樂的方法培養具有世界眼光、中西文化基礎、素質全面的創新人才。從小愛看黨史的徐曉露對中國共產黨很崇敬,在教學中,也常常利用音樂元素薰陶學生的愛國情懷。她認為,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從長徵走向共和國,一路披荊斬棘的精神,贏得每一位中國人崇敬。
「我父親是浙江麗水師範學院的創校人之一,或許受他們的影響,我這一生注定要與教育走到一起。」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徐曉露,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大學畢業後的徐曉露也有一顆闖蕩的心,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剛剛提出,三十歲的她離開浙江老家,遠赴香江,開啟了追夢之旅。
普及音樂教育 培養創新人才
1982年,徐曉露投入全部積蓄,在香港成立藝林學院。由於工作原因,徐曉露經常遇到內地的老師,她發現內地將音樂設為副課,對音樂教育認識不夠,於是萌生了去內地普及音樂教育的念頭。「其實我的整個經歷與國家的發展進程緊緊相連。改革開放後,民眾的收入增多了,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於是音樂教育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徐曉露表示。1997年,隨着香港回歸,兩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徐曉露意識到時機已經成熟,選擇在一河之隔的深圳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
從最初的培訓機構,到現在九年一貫制的福港藝林學校,徐曉露走了整整24年,投入上億元人民幣。學校坐落在福田下沙村,目前總共有600多名學生,港人子弟佔了15%,此外還有內地生、國際生等不同班級。
徐曉露提出超學科課程理念,她希望能夠用音樂的方法來跨學科學習,比如語文和英語,可以用唱歌的方法吟誦,通過閱讀,用音樂劇演出來理解課文中的角色人物,提高學生對其的興趣和理解。在未來的人才培養上,徐曉露仍會堅持美育教育這條道路,形成跨學科創新人才的培養體係,讓孩子成為具有世界眼光、中西文化基礎、素質全面、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
愛國主義教育 傳承紅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的少先隊面向全部學生,不少國際班的學生以繫上紅領巾為榮,而這一切離不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每周一升旗儀式結束後,紅旗下講話成為必要項目。徐曉露表示,講話內容會根據社會熱點進行設置。如5月24日周一,深圳福港藝林學校全校師生舉行緬懷袁隆平、吳孟超紀念活動,向兩位傑出的科學家深情致敬。班會課上,各班主任精心蒐集、整理了兩位院士的重要事跡,讓同學們了解到他們身上「服務人民、獻身祖國」的偉大情懷。徐曉露認為,中國共產黨從長徵走向共和國,充滿艱辛,一路披荊斬棘的精神,贏得每一位中國人崇敬。她也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加入共產黨,成為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