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返本開新/「人類命運共同體」源自「和而不同」\鄧立光

時間:2021-04-23 04:24:54來源:大公報

  具體的政治與文化精神是分不開的。一個有長遠文化傳統的民族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思想、政治行為、政治措施等都會與他們的文化精神相應。如果不相應,就表示這仍在磨合的過程中,待與自己的文化對應了,政治模式便會運作暢順。

  1954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存五原則,到習近平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的政治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它反映出來的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大家的價值取向不同,文化特色不同,但有一個更高的原則,就是各種文化同出一源。中國傳統文化對此有很清楚的認知。《中庸》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說出異類有同樣存在的權利,彼此要尊重對方,這深深影響了中國自古以來政治思維的開展。

  這種精神,表現在修德為政方面,如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表示大家不是完全同一的,可以有矛盾有對立,但有協調的空間。「同」則是完全相同,非此即彼,非我族類,必然排斥。

  《論語》等書是我們古代文化精英政治精英的必讀書,所以這種思想已經融鑄成我們民族的世界觀、政治觀,到了唐代佛家說「月印萬川」,宋代理學家說「理一分殊」,都是相同的價值內涵。萬物的最高根源來自「道」,然後落到具體處出現各種不同的形態,但無妨和平共處。有這樣源遠流長的文化精神為背景為支柱,才能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以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說:「國與國相處,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不搞軍備競賽。中國將積極參與貿易和投資領域多邊合作,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歡迎各方分享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

  中國古代沒有用「平等」概念,但有「平等」的意識,看孟子引用顏淵之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就可知。中國人不是從種族,而是用修德及文化去區分彼此,如唐代韓愈說:「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構成你死我活的對立,也不會企圖去改變你同化你。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是說沒有管仲去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華夏就會被蠻夷征服,不得不用蠻夷的文化行為及價值觀。披髮左衽是蠻夷的行為模式,但沒有說要消滅他們。你護持不了自己的民族國家便會被迫融入其他文化,孔子是說這個意思。至於因為文化不同便要消滅他們,為什麼?因為你阻礙我的發展,因為你的文化與我的不同,因為你低級。種族滅絕是我認為你不適合生存。這些會是西方人的想法和做法,但絕不會是中華民族的想法和做法。

  所以習主席說:「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

  「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容西方國家的種種形態,包括仇視中國的國家。這表示中國能完全履行「和而不同」的價值與大道並行、萬物並育的精神。有這種精神,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不讓種族滅絕的事情發生。

  從歷史中我們看見,漢族和其他民族有戰爭,都是因為草原民族入侵所引起,我們只是去抵抗去保家衛國。漢武帝時代打擊匈奴,沒有把匈奴趕盡殺絕,俘虜帶回中土之後,讓他們繼續生息繁衍,導致晉代五胡亂華的局面,就因為沒有出現種族滅絕的事情。在「和而不同」的政治觀下,在「月印萬川」、「理一分殊」的文化哲學影響下,中華大地五十六個民族最終糅合成堅韌不拔,松柏後凋的「中華民族」。

  (本文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