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消費陷阱/大數據劏客 唔熟唔食

時間:2021-01-24 04:24:28來源:大公報

  圖:人們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平台提供產品和服務。\新華社

  2020年底,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韮菜》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體上被頻繁轉發,「大數據殺熟」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隨着技術發展,生活消費領域互聯網平台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但在人們逐漸形成依賴性的同時,不少平台相繼爆出「殺熟」「用戶區別定價」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不公平的算法變成了對消費者的「算計」。\大公報記者 王莉

  「如果不是看到那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韮菜》的文章,我怎麼也不會想到,花錢買會員不僅沒有享受到更加優惠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反而成為了花錢買貴價貨的情況,有點花錢買罪受的感覺。」陸先生看到網上的曝光文章後,親自試驗一番,情況和網上描述如出一轍。

  消費者親試 賺頭蝕尾

  「我用兩部手機,在同一外賣平台,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家店舖,選擇了同樣的商品,一部手機上的號碼是購買了會員的,另一部手機不是會員,最後跳轉到結算頁面時,商品價格是相同的,但在配送費上,會員顯示原價9元(人民幣,下同),優惠價8.5元,而非會員則顯示原價8元,實際配送費7.5元,會員比非會員反而貴1元。」陸先生說,「當時我就驚呆了。我每個月花15元買的會員,雖然有6張5元的優惠券,總價值30元,扣除會員費,相當於每個月能便宜15元。但如果每一單配送費會員價格貴1元的話,如果每月點單數量超過15單的話,會員反而花的錢更多。」在新浪微博「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話題下,亦有不少網友紛紛爆料,餓了麼、滴滴、攜程、去哪兒等眾多平台上均有不同形式的「殺熟」情況。

  三招「反制」 最忌心急

  互聯網時代,棄用各類平台軟件已非現實,那如何才能避免踩坑呢?業內人士紛紛給用戶支招,學會「反制」大數據,可以降低掉入殺熟「陷阱」的風險。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卸載重裝APP,偽裝成流失用戶或新用戶。對這類用戶,平台通常會給予特殊福利以召回和挽留和招新,優惠力度較大。

  最麻煩的方法是「貨比三家」交叉驗證,用不同手機賬號在同一平台上搜索相同商品,特別選擇一些網絡行為較少、留存數據比較少的賬號,對比後下單。

  最精明的方法則是偽裝成「價格敏感用戶」,「沒有優惠券不下單」。運營過程中,為節省預算同時最大化提升轉化,平台會選擇將補貼下發給容易受補貼誘導而轉化消費的用戶。因此「價格敏感用戶」被派發紅包、優惠券等概率和力度更大。

  雖然自我防範可以減少不必要損失,但唯有平台、企業、行業加強自律以及增強監管,才能長期有效保障用戶正當權益不受損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