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惠港16條|深港科創區破研究流動壁壘

時間:2019-11-12 04:24:40來源:大公報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近日公布「16項惠港措施」中提及,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中央政府將會在便利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流動方面制定配套支持政策。這一內容在香港高校科研界人士中引發積極反響,香港科研工作者盼望早日出台對接細則,以解決目前港人北上工作遇到的儀器通關難、科研人員流通不便等難題,為科學家解除後顧之憂。\大公報記者 何花深圳報道

  政策出台後,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負責人對大公報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開端,可以預見到未來大灣區可以吸引更多香港科研工作者北上發展。

  在深圳福田區剛剛落成並投入使用的6個專業園區中,有兩個位於深港邊境河套地區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來自香港6所高校的10個科研機構落戶在了這裏,包括香港大學病毒學研究所、港中大(深圳)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等。此外,還有一批相關行業的港企落地在這些園區。據悉,這10家科研機構均由業內知名專家學者領銜負責,服務於大灣區科技創新。其所涵蓋的行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將成為大灣區新的創新策源地。

  「作為港大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我們對這些規定的出台表示非常歡迎。特別是關於兩地合作科研,在第14-16條,針對兩地在人才流動、實驗場地及儀器設備配套、生物標本過境等等長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陳嚴接受大公報採訪表示,這對兩地科研人才的合作,利用內地科研機構充裕的科研基金、實驗場地及設備、人才儲備,及促進香港和內地產學研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未來希望在具體執行層面能夠盡快完善細則,就不同領域及個案的要求提出解決方案,特別是怎樣與現有機制融合,為跨境工作的科學家解除後顧之憂,促進深港兩地醫療科技的共同發展。

  應加強科研共同攻關

  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納米製造實驗室主任陸洋表示,目前大灣區內各個高校之間,尤其是香港和內地高校之前的科研合作、共同攻關應該加強。希望未來在河套建立的深港科技合作創新區,能夠探索出一套全新的跨境溝通機制,在儀器設備過境、人員跨境工作流動等方面能夠更靈活,特別是對年輕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機遇。這樣有利於大灣區內部的科研溝通更順暢,激發更多創新活力。

  橫琴開發十年 固投逾3000億
  

  圖:二○一七年建設中的珠海橫琴島,圖中左上角為澳門(資料圖片)

  據中新社報道:橫琴是廣東省珠海市最大的海島,面積10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獨特,與澳門一河之隔,最近處只有187米,距香港34海里。10年前,橫琴還是一片農莊寥落的景象。經過10年的開發建設,橫琴在高水平建設基礎設施、積極推動與澳門產業合作、拓展與澳門社會和民生領域的合作、探索與澳門的規則銜接等四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2700億元人民幣(約3033億港幣),建成覆蓋全島的骨幹路網、智能綠色電網和供排水網絡,全島實施集中供冷供熱;2019年年底,廣(州)珠(海)城軌延長線將開通到橫琴;目前,橫琴新口岸正加緊建設,預計12月20日旅檢通道開通,屆時將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新模式。

  目前,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已落地的澳門項目有28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是橫琴與澳門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已累計註冊企業155家。截至今年10月底,橫琴註冊澳資企業1870家,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累計孵化澳門項目199個,是澳門青年最活躍的創新創業基地之一。

  多管齊下 加強珠澳互通

  2014年,橫琴口岸實現了24小時通關,為方便澳門單牌車便利進出橫琴,目前已開放指標2500輛,橫琴與澳門之間的跨境通勤車每天有24班。今年7月,橫琴開展了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參加珠海醫保試點,目前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約400人,當中已有八成人參加了珠海醫保。

  今年9月,橫琴開展港澳導遊及領隊執業試點,目前已經有119名港澳導遊取得橫琴專用導遊證。據悉,10年來,橫琴致力於營造趨同港澳的營商環境,試點「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單向認可澳門工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的執業資質並允許在橫琴執業;在橫琴設立首個內地與港澳三地聯營律師事務所,可為企業提供跨三種法律體系的服務。

  港青看好跨境創業 融合兩地需求

  記者何花深圳報道:作為全國唯一的跨境合作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依託香港和內地的資源優勢吸引了一批香港企業入駐。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生謝智衡正是看中了這一優勢,將創業公司妙智科技公司從香港搬遷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妙智科技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手術機械人,產品可以輔助醫生提高手術準確率。謝智衡透露,公司入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經半年,發展較為順利,手術導航的產品將於今年年底拿到歐盟的註冊證,屆時將正式對外銷售。另一方面,妙智科技的關節產品目前已進入了內地醫院,受到了不少醫生的歡迎,近期已為多家醫院安裝了手術機械人。

  盼新規解進出口難題

  謝智衡坦言,如果結合香港和深圳兩地的優勢,可以讓產品的未來研發方向更具國際視野,同時也更貼合內地患者的需求。「我們希望通過深港科技合作區這個平台,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結合內地研發速度的優勢和香港的國際視野,使產品更優化。在實際執行方面,我們已在香港招聘專家,建立髖關節手術國際醫學研究中心,致力於減少非必要的人工關節置換,並提高患者手術的質量。」

  受訪中,謝智衡強調,此前公司發展過程中遇到過研發樣機的進出口流程難題。未來希望政府層面能在大灣區內推出新措施,減少樣機進出香港和大灣區繁瑣的報關流程。同時,也希望國外的專家和學者到香港工作時,可以有簡單的簽證手續,隨時進出訪問大灣區。這樣既可以促進學術和科研界交流,又方便企業產品的研發。此外,本次惠港16條措施中提及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可享受的住房優惠政策,方便香港人在大灣區工作,也更有利於企業發展。

  人類遺傳資源出境化繁為簡
 

  圖: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基礎資源共享創新聯盟成立\大公報記者郭若溪攝

  記者郭若溪深圳報道:近日公布的惠港16項措施中,提出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今後,香港的相關單位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就不需要按照過境、出口來對待,程序更簡化。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人類遺傳資源中心主任高華方表示,以往港澳被認定為境外機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必須以內地機構的名義申請。新政出台後,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內地設立的分校、醫院或分支機構如能符合特定條件,就可列為試點單位,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到香港。「也就是說,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港澳地區就不需要按照過境、出口來對待,程序就可以簡化,效率會更高,也更符合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構想。」

  高華方認為,不論是香港還是澳門,都是要緊緊的和內地在一起才能發展的更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基礎資源共享創新聯盟就是個很好的事情,國家在頂層設計上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構想,要一體化發展。人類遺傳資源作為基礎的科技資源,能為科學研究、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關鍵和重要的支撐性作用。」

  粵港澳科創融合 共建「生物銀行」

  記者郭若溪深圳報道:11日,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14家單位聯合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基礎資源共享創新聯盟正式成立,旨在打造科技基礎資源共享平台,共建共享生物樣本庫(「生物銀行」),推動港澳地區科技基礎資源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科技創新共同體。

  生物樣本庫也叫「生物銀行」,是指收集、存儲人體生物樣本以及與其相關的臨床資料的資源庫。這些生物資源是科技基礎資源和臨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年來,歐盟主要發達國家陸續建立了國家生物樣本資源中心,而我國的生物樣本庫尚存在規模較小、缺乏標準化流程和管理、樣本質量不高、利用率低、共享困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原創型生命科學研究與創新型醫藥產業的發展。

  實現三地數據共享

  據深圳市衛生健康委統計,目前全市共9家醫療機構擁有生物樣本庫。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物資源樣本庫亦存在資源分散的問題。聯盟將打造的資源共享平台項目是以「政府主導,各方共建」為基礎,遵循「填平補齊,各有側重」、「統一申請、分別建設」、「信息共享、統一管理」原則,探索不同形式的架構建設模式。同時將開發一套軟件系統,打通相互間的壁壘,「盤活」生物銀行。

  據中國疾控中心實驗室管理處副處長、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主任魏強透露,聯盟首先將推進納入香港、澳門地區的相關機構,其次將三地的科技基礎資源與國家的科技創新體系對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