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自主創新 中國核電技術超美

時間:2019-09-16 04:24:21來源:大公報

  圖:中國核電設備國產率超百分之八十五。圖為核電技術員在工作現場\大公報記者周琳攝

  核電是國之重器,尤其在中美貿戰中更為關鍵。今年8月,美國正式發起對華新一輪制裁,目標直指核電。幸運的是,中國在多年前就通過自主研發、建造實踐,培養人才,徹底擺脫了核電的進口依賴。從1991年首座核電站秦山的併網發電,「裂變」至如今形成「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兩大三代自主核電型號,達到了85%以上的國產率。\大公報記者 周 琳

  美國近期發布對華「核限令」,將中國最大核企中廣核列入實體名單。事實上,在核電這一重要領域,歷任美國政府都在不斷加強對華管控。因此,中國政府在核電技術上確定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當前,中國的兩條自主核電技術線,「國和一號」、「華龍一號」的國產率均超過了85%,尤其是「國和一號」(CAP1400),超越了2007年引進的美國西屋AP1000技術所設置的135萬千瓦技術門檻,獲得自主知識產權,並取得多項創新。這項技術將在山東石島灣落地,擬建設2台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機組,設計壽命60年,單機容量140萬千瓦。

  已建成三代核電裝備供應鏈

  2004年,中國確認從美國西屋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彼時,中國已經具備了二代及二代+核電的批量建設能力,但在技術及設備產業鏈上仍有一些關鍵環節被國外壟斷,亟待突破。2007年,中國出台壓水堆重大專項,為的就是在引進AP1000基礎上,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技術,建成示範電站。

  「國和一號」總設計師、上海核工院院長鄭明光告訴記者,專項實施前,中國核電產業一直面臨設計、材料、關鍵設備「卡脖子」的問題。「只有邁過去,完成創新和超越,才能兌現當年『引進技術以後不再落後』的承諾」。

  比如,在蒸汽發生器690U型管研發上,國外將相關的研究數據、關鍵工藝視為核心技術,對中國嚴格封鎖。鄭明光回憶,項目組最早想去法國採購,多次嘗試都未能成功。「後來,乾脆橫下心來自己做。一家能生產還不夠,要幾家都能做才行。」

  這倒逼了產業鏈環節各企業能力的提升。記者在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的核島主設備加工車間看到,「國和一號」的蒸汽發生器正在進行生產工序。「在蒸汽發生器直徑6米多的管板組件上要打20050個孔,工藝非常複雜,體現了我們的核心製造能力。」該公司金工車間主任單傑介紹。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面向全球、中外共享的三代核電裝備供應鏈體系。每個主設備都具備有2-5家可生產替補的企業。

  在建機組11台 更具競爭力

  「國和一號」主要的設計創新還包括,進一步降低堆芯熔化概率、72小時無人工干預之後補給能力、抗擊大型商用飛機撞擊能力、高可靠性的儀控保護系統、優化的放射性廢物處理系統、改善系統總體布置和人機界面等。同時,「國和一號」更具經濟優勢。鄭明光表示,相比歐洲的EPR、美國的AP1000,「國和一號」批量化後造價至少還能再降低10%以上。

  「法國、俄國、韓國現在都有自主技術,中國一定要有吸引力才能真正走出去。」上海電氣核電集團黨委書記何延慶對大公報表示,中國的優勢在於,發達國家核電站已趨飽和,而中國在建核電機組11台,居世界第一。「三代技術能在中國『走』一遍,所以我們更擁有成本優勢。」

  從秦山的30萬千瓦起步,「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是中國核電研發從引進、吸收和再創新的產物。如今,中國核電潮以秦山為「引擎」,田灣、福清、石島灣等核電站相繼發展,星羅棋布,在東南沿海強勁地顯現出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