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綻放榆林45載 鏗鏘玫瑰織綠洲

時間:2019-08-14 04:24:47來源:大公報

  圖:陝西省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傳承治沙精神,成為大漠深處的鏗鏘玫瑰/受訪者供圖

  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陝西榆林,自秦漢以來自然環境急劇惡化,新中國成立前更一度到了「沙」臨城下的境地。為了徹底治住困擾了數代人的風沙,讓鄉親們從貧困窩子裏走出來,上世紀70年代,54名平均18歲的女青年成立了「長城姑娘治沙連」,從3輛架子車、40把鐵鍬幹起,戰風沙、鬥嚴寒、造良田、育樹苗,築成綠色屏障百餘里,治理荒漠上萬畝。45年來,一代代、一批批治沙姑娘,用青春和汗水向鄉民獻上一份巨大的生態厚禮,也創造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奇跡。/大公報記者 李陽波、張仕珍

  每當回到這片曾經戰鬥過的土地,看着自己當年親手栽下的柳樹在風中傲然挺立,女子治沙連第一批隊員賀莎蓮總會覺得又回到了那個火紅的年代。「連隊成立時每個人都是豪情萬丈,然而真進了沙漠,大家就都傻了眼。」肆虐的風沙讓人幾乎張不開口、睜不開眼,流動的沙丘就令人連走路都很困難,更別說種樹。

  苦戰6天6夜 刨救被埋樹苗

  面對這樣的困境,這群年輕的女戰士不但沒有退縮,反而爆發出超常的堅韌。沒有大型挖沙設備,姑娘們便肩扛手提,用獨輪車搬出一片片平地;沒有樹苗,姑娘們頂着烈日在沙漠中往返百餘公里,背回一捆捆七八十斤重的柳樹枝;沒有水源,姑娘們硬是一撅頭一撅頭挖出馬槽井……在大家齊心協力日夜奮戰下,沙漠在短短幾個月就漸漸露出第一抹新綠。

  正當姑娘們為初戰告捷而歡欣鼓舞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沙,一夜之間便把一寸多高苗木埋得嚴嚴實實。對於那場變故,女子治沙連老隊員賀利娥至今仍記憶猶新。「姑娘們都哭了。就在大家無助之時,技術員突然說,只要用手刨苗木還有救活的希望。」此話一出猶如一聲驚雷,從小生活在沙窩窩裏的席永翠第一個跪在地上用手刨,當淚水伴着沁滿鮮血的雙手將第一棵幼苗救出時,54名姑娘倍受鼓舞,齊刷刷跪在地上一把一把地刨。經過6天6夜的苦戰,姑娘們挖走2000多立方黃沙,救活了全部被埋的樹苗。

  到賀利娥出任第三任連長時,補浪河的治沙事業已初見成效,不僅成功固住大片流沙,同時防護林也成排成縱。「前面的成績有目共睹,而我們當初都是鄉親們敲鑼打鼓送來的,幹不好真沒法向國家和鄉親們交代。」壓力也是動力,賀利娥在隨後幾年沒日沒夜地帶領大家努力。在她的帶領下,連隊在沙漠中打出9眼機井,開挖30公里引水渠,使昔日「四處黃沙、不產五穀」的不毛之地,變成了林成行、地成方、渠成網、年產8萬斤糧食的「塞上江南」。

  代代更迭 推平沙丘八百多座

  45年來,女子治沙連先後經歷了14任連長,進出了380多名女民兵,隊伍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治沙的目標和決心卻從未改變。她們在茫茫大漠中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5條,修引水渠35公里,打機井36眼,種草1320畝,栽植經濟林、彩葉林各300畝、樟子松3000畝、柳樹和楊樹35萬株,治理荒漠14225畝,將曾經的沙漠「黑風口」變成了生命的綠洲。聯合國環境專家在考察女子治沙連的「戰績」之後,都不由豎起大拇指稱「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

  隨着生態環境好轉,當地百姓的生活也迎來轉折。「現在不愁吃不愁穿,家家住上小『洋樓』,很多家裏還買了小轎車。」說起這些年的變化,很多附近的村民都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感謝女子治沙連,正是因為她們的勇敢和奉獻,才趕走肆虐幾百年的風沙,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