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空探測進入「爆發期」。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11日在江蘇昆山透露,中國今年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取樣帶回地球,明年將發射火星探測器,隨後還將開展對小行星探測,計劃在2030年前後開展對木星、木星衛星的探測,以及行星際之間(太陽系內圍繞太陽和行星的空間)的穿越探測。\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昆山報道
「2019中國昆山創業周.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昆山專場活動」11日在江蘇昆山開幕,歐陽自遠在會上介紹了「嫦娥工程」的最新進展。他說,自從2004年國務院批准「嫦娥工程」以來,中國已經累計發射了四顆「嫦娥」探測器。其中,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是環繞月球進行整體探測,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則着陸在一個具體的區域進行精細探測,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
「中國部分成果領先世界」
今年,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正面取樣帶回地球,下一步還要發射嫦娥六號到月球背面取樣返回,從而實現探月工程「繞、落、回」的第三步目標。歐陽自遠還透露,中國已進入深空探測時代,明年中國計劃發射火星探測器,隨後還將開展對小行星、木星、木星衛星,以及行星際之間的穿越探測。
據悉,嫦娥五號將繼續採取軟着陸的方式,着陸點距離美國「阿波羅計劃」6次着陸點1000多公里之外。2019年1月,嫦娥四號成功着陸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軟着陸。嫦娥六號則計劃到月球背面的南極着陸並取樣返回。
相較於前期探測任務,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探測任務的難度大大提升。歐陽自遠表示,他已經組織全國的科研力量,相信一定會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總的來看,我們真的有一部分成果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他說,通過「嫦娥工程」,中國培養了一支龐大的、年輕的、有作為的科學隊伍,而國家的強大需要在更多的高科技領域培養創新人才,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產業轉化。
據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7年,中國為未來深空探測工程規劃了四次重大任務的實施。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當時曾表示,這四次重大任務分別是:一,2020年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一次實現火星環繞和着陸巡視探測;二,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進行火星表面採樣返回,開展火星構造、物質成分、火星環境等科學分析與研究;三,進行一次小行星探測;四,規劃一次木星和行星的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