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實習記者張童、侯安然瓊海報道:潭門漁港是海南島通往南沙群島最近的港口之一。潭門捕魚可遠溯至宋代,漁民出沒南海,足跡遍及西沙、南沙、中沙、東沙群島。如此重要港口,用工本應不是問題。但學子們到訪後了解到,近年,港口漁民中的年輕人不斷減少,青黃不接帶來的「用工荒」成為棘手問題。
48歲的漁民鍾多中介紹,船上操勞者多為四五十歲,即使有少數年輕人入行,也是因為家庭貧困才循此下策。
收入不穩且偏少是年輕人不願做船員的重要原因。鍾多中說:「漁民出海多靠天吃飯,一趟收入一兩萬、三四萬的時候有,情況不好時,幾千也有;天氣不宜,乾脆出不了海,那就只能喝西北風。」
採訪時,鍾多中的船泊在岸邊加油,出海一趟油費近三千元(人民幣,下同)。不遠處,有艘比一般漁船大許多的鐵皮船。收費員說,油價最高時九千多一噸,此船一次裝五十噸,出海一次加油就要花五十萬。捕魚時間無定,出去一趟通常要半年左右,但收穫如何,全靠運氣。支出高企,收入不穩,時間游移,船主很難招到年輕船員。久而久之,後備漸趨空虛,人手不敷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