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出土文物證古代食家夠嘴刁

時間:2019-02-10 03:18:22來源:大公報

  圖:南越王墓出土的銅烤爐和鐵叉證明烤乳豬的飲食習俗歷史悠久/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根據記載,漢代流行吃乳豬,對所選的豬肉十分講究,原則是「選幼不選壯,選壯不選老」。漢景帝陽陵東側13號從葬坑出土的大量彩繪陶乳豬,成為了漢代關於食用小乳豬記載的有力證據。相比於彩陶乳豬,考古人員在廣州找到了更直接的證據:1983年發掘出土的西漢南越王墓,發現的銅烤爐鑄有乳豬的實物形態。

  南越國第二代王趙昧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家」。記者從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獲悉,趙昧的墓中有許多食物殘骸:疑似烤乳豬、200多隻禾花雀,還有各種海鮮貝類,甚至還有中華鱉。粗略統計,墓中出土的食物種類就有20多種,這在其他地區的漢墓裏面是絕少見到的。

  僅有食材還遠遠不夠,南越王墓還出土了眾多飲食器具,其中有一件烤爐造型極為特別,四足為鴞(即貓頭鷹)形,鴞兩足着地,脊背頂負爐盤。最有趣的是,烤爐的爐壁上各鑄有兩對小豬,豬嘴朝天,中空,用於插放燒烤工具。這是已經發現最早的烤乳豬形象,由此可知早在南越國或更早的時候,南越宮廷中已經有烤乳豬的飲食習俗。

  炮製過程與如今相差無幾

  到了南北朝時期,烤乳豬的炮製變得更講究了。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烤乳豬有詳細記載:「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根據記載,「取正在吃乳的小豬,擊殺後洗刷乾淨,除去五臟,用茅草塞滿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過,架到火上,緩火遙炙急轉勿停,以酒塗乳豬之表皮,表皮易於發色。」當乳豬表面變成琥珀色,便是大功告成之時。整個過程,與今天的烤乳豬相差無幾。不過,因為種種原因,烤乳豬在北方地區失傳,唯獨在粵菜中流傳下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