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心懷家國 喜見開放起大潮

時間:2018-10-31 03:17:52來源:大公報

  圖:2004年,金庸重返母校嘉興一中,並囑咐「小師弟」們一定要看書   資料圖片

  生於浙江海寧書香世家的金庸,無論是筆下武俠世界的英雄俠客抑或於現實世界中,金庸始終懷有深切的家國情懷。他嚮往祖國內地改革開放後日新月異的發展,為香港回歸祖國事務殫精竭慮,並於1999年75歲之齡出任家鄉浙江大學的人文學院院長。即使在晚年,他依然對家鄉浙江念茲在茲,雖因腿腳不便無法成行,但內心仍想回浙江來看看。/大公報記者 俞晝、張寶峰杭州、北京報道

  原名查良鏞的金庸出身書香世家的海寧查家。查家定居海寧600年,家族傳承二十幾代,歷經時代變遷,卻一直名人輩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

  「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淹沒,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逼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正似百萬大軍衝鋒,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無前。」這是《書劍恩仇錄》中的一段話,將世界奇觀「海寧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寫得淋漓盡致。

  《書劍》寫盡錢塘江潮

  「我家離觀潮勝地鹽官鎮只有10數公里,童年時幾乎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都要跟母親去看大潮。」金庸後來回憶道,「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

  在浙江省檔案館館藏的檔案裏,有金庸1946年與《東南日報》簽下的「職工保證書」,還有金庸離開的「辭呈」。那年金庸22歲,從海寧來到杭州,進入《東南日報》擔任「記者兼收英文廣播」一職,這是他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不到一年,金庸覺得做外交官才是他的夢想,向報社提出辭職,前往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後併入華東政法大學)攻讀國際法。至此金庸離開杭州,到上海學習並後來獲得作為《大公報》記者赴港工作的機會。

  1950年,金庸第一次從香港來到北京。當時他希望通過友人喬冠華,實現他從小就萌生的「外交官」之夢。不過當時由於家庭出身等諸多原因,金庸此次北上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內地形勢日新月異,這激起了金庸返回內地看一看的強烈願望。1981年的春天,金庸正式向新華社香港分社提出想訪問內地、親往北京的請求,中央很快就作出了回應。1981年7月18日,金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見到鄧小平。

  對於中國內地的經濟騰飛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金庸回港後曾經撰寫了一篇題為《北國初春有所思》的長文,發表在香港一家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金庸高興地描述了內地早春熱火朝天的經濟新形勢。從中可以明顯看出,金庸對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肯定與讚許。

  劍橋讀博士 回擊雜音

  金庸除了為香港回歸祖國事務殫精竭慮、擔任基本法草委會委員外,對祖國、對家鄉浙江的發展,他依然是念茲在茲。1999年5月在多年好友、時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的張浚生的力邀下,時年75歲的金庸決定出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擔任人文學院院長後,為浙江大學人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每年有兩三次來學校辦公,每次來校都多達半月以上,還分別為中文、新聞、哲學、歷史和國際文化等學系師生開設了講座,當年的講座情景許多聽講座人都還歷歷在目。他多次舉辦學術報告,與學生互動,開拓學生的眼界。

  金庸就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以來有不少攻訐之聲,2004年便以年事已高及擬前往劍橋大學進修研究提出辭呈;經校方多番挽留,2007年,他改任名譽院長。受聘名譽院長的儀式上,金庸笑稱:「做院長壓力不小,有人說我學問不夠,我不會回擊,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做學習研究,所以我去留學。」2010年,經過三年苦讀,金庸以86歲高齡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成為劍橋大學年齡最大的博士。

  晚年依然心念浙江

  金庸最後一次公開赴浙江,是在2008年9月17日。當時,金庸書院落戶海寧,金庸在書院奠基儀式上致辭。直至晚年,金庸依然想念家鄉,終歸因腿腳不便沒辦法出門旅行。張浚生在2014年金庸90歲誕辰赴港拜訪金庸後受訪時表示,「他對家鄉的感情還是很深的,我經常給他帶點龍井茶,他很喜歡」。雖然金庸已沒辦法出門旅行,張浚生指,「但他心裏,還是很想回浙江來看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