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馮丹藜(郭若溪 攝
大公網3月5日訊(記者 郭若溪)今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大精准脫貧,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馮丹藜在今年兩會中就建議在扶貧的同時,調動和發揚在脫貧事業中體現出的「脫貧精神」。
「早在2018年10月,我就在安徽金寨縣,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對因病致窮絕對貧困戶郭某家,進行了跟蹤走訪和深入調研。」 馮丹藜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她說,戶主郭某獨自帶着患嚴重腎衰兼智障的大兒子、年邁兼智障的毌親還有年幼的二兒子,一個原本正常的家庭由於兒子的重病被瓦解了。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因病返貧的個案。
「幾天的時間里,我和村醫、縣醫院的院長、省醫院的專家進行了交流,和郭某進行了長時間的對話。由於各方的重視,專家會診后對大兒子重新制定了不使用激素的治療方案,讓郭某全家重新燃起了希望。因病返貧是很嚴酷一件事,但是我在郭某的身上看到了一種精神。每天一家老小的生活,田間地里,還要頻繁的奔波在帶小孩看病途中。但他沒有被壓垮,而是在艱難的生活面前,堅定地對我說只要過了這個難關,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這種精神讓我十分敬佩。」
馮丹藜說,和香港地區不少老人家寧肯三更半夜收紙皮,也不願領「綜援金」一樣,這是自強自立的一種精神。「我們要提倡這種精神,要有這樣的精神榜樣,所以我建議扶貧的同時調動和發揚在脫貧事業中體現出的『脫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