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參觀陳列館,前排右起以此為胡孝漢、范蘇蘇、張海明(俞鯤 攝
大公網12月8日訊(記者俞鯤、實習記者曾媛)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前身——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青記」)歷史陳列館揭牌儀式12月8日上午在武漢舉行,陳列館以珍貴照片、實物等史料,復原「青記」發展歷程,弘揚以「青記」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大公報》著名記者范長江等為代表的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奉獻、犧牲」精神,范長江先生長子范蘇蘇今日在參觀陳列館時表示,陳列館的內容豐富,展覽手段先進,很多「青記」后代都對陳列館抱很大希望。
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海明在揭牌儀式上指出,武漢在「青記」的歷史地位中舉足輕重,開創了「青記」的五個「第一」:促成全國記者第一次大聚會,建立了第一個「記者之家」,組成了第一個「戰地記者採訪團」,還在戰火中出版了第一本新聞專刊《新聞月刊》,成立了第一個抗戰中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宣傳平台「國新社」。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胡孝漢表示,武漢「青記」是中國記協難忘的「童年回憶」,「青記」全國一大召開吹響了中國新聞界團結抗戰的新聞集結號,「青記」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先後成立四十多個分會,喚起民眾投入抗日救亡,在中國新聞史上樹立了巍巍豐碑。
武漢「青記」歷史陳列館建設工作歷時一年多,分序廳、前言、群賢畢至、戰地記者、記者之家、一刊一社、薪火相傳、黨的領導八個部分,復原「青記」發展歷程,全景式重現「青記」誕生、成長、壯大、涅槃歷程。其中,抗戰時期「記者之家」的場景實景再現、「國新社」的工作,戰地記者的犧牲牆都是內地首次呈現。
據悉這是目前內地規模最大的關于中國記者組織的歷史陳列館。陳列館位於武漢市江岸區大智路吉慶街一期一棟4樓,展館建築面積260平方米,展陳文字3萬字,老照片235張,書刊報紙文件資料近百份,部分為「青記」后代捐贈的文史資料、前輩遺存、珍貴照片。記者在現場看到,「青記」創始成員包括范長江、時任上海《大公報》主編王文彬、記者邱溪映、孟秋江等,武漢「青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與會代表包括時任《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編輯主任王芸生、香港《星島日報》主編金仲華等業界先輩,「群賢畢至」展區展示有《大公報》1938年報道「青記」成立的報樣,而「戰地記者」展區犧牲牆可在電子屏按報章查詢抗戰期間犧牲的戰地記者,《大公報》犧牲記者方大曾亦在列。
范蘇蘇表示,參觀中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記者之家」部分的實景展示,幾個年輕人高唱記者之歌,很有激情,把記者當時的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直言「感動得要哭」。他稱讚武漢陳列館內容豐富,展覽手段先進,自己也捐獻了一些父親當時出版的書、編寫的文章和相關資料,今後還要繼續發掘捐獻更多的東西。范蘇蘇續稱,過去對「青記」歷史的研究不夠,「青記」已經成立80年,老同志基本上都去世了,沒有人能夠親歷和見證那個時代,現在通過新聞界的共同努力,通過「青記」的研究者、「青記」后代的積極努力,發掘出的資料越來越多,相信過兩年這個陳列館會越來越好,80年前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職業精神,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同志間肝膽相照、親密無間的團結精神,也應該體現在年輕一輩記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