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紫荊》雜誌社、大灣區交通經濟發展研究院主辦「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下的互融互通論壇」。圖為嘉賓合影。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下的互融互通論壇」,日前在深圳舉行。國家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等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戴東昌指,交通運輸部初步形成了5步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工作思路工作重點建設內容,包括構建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絡、 打造高品質出行體系、建設高質量貨運物流體系、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港口群和機場群,以及提升交通科技創新能力等。譚鐵牛則指,香港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吸引世界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都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下的互融互通論壇」以「如何構建三地協同機制,真正實現互融互通」為主題,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基建展開六場主旨演講及兩場圓桌討論,吸引各界人士約300名參加。
戴東昌:打造高質交通體系
戴東昌發表題為《攜手共築一體化交通體系,支持大灣區協同發展》的主旨演講。
他表示,交通運輸部初步形成了5步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工作思路工作重點建設內容,包括構建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絡、打造高品質出行體系、建設高質量貨運物流體系、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港口群和機場群,以及提升交通科技創新能力等。
戴東昌表示,打造高品質出行體系,將加強港澳與內地交通聯繫,為港澳居民到內地就業,求學,營商等提供便利;建設高質量經濟貨運物流體系,要促進大灣區交通運輸一體化和便利化,提升粵港澳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平,為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提供有力支撐。
譚鐵牛:以技術將科創做大
譚鐵牛以《協力推進大灣區互融互通、着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在演講中就「改革開放」、「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三個關鍵詞進行重點論述。
他說,改革開放,無疑改變了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是四個自信的最好佐證。
譚鐵牛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也具備將科技產業做大做強的優勢,因為香港有一流的科研水平,深圳是技術創新的熱土,珠三角是製造生產的重地,還有內地廣大的市場腹地和「一帶一路」。
他續說,交通領域互融互通也為大灣區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持。隨着未來交通日益智能化與科技化,國際創科中心建設亦會為大灣區內交通互融互通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譚鐵牛表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具有比內地城市更為優越的條件,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可以利用香港在金融、法律、評估、會計、會展等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幫助大灣區企業走向世界,在大灣區互融互通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戴北方:促進資源自由流動
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致辭時表示,基礎設施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主動脈,區域內基礎設施協調發展對促進區域物流、資金流、人流和信息流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對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的效益和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研討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如何實現互融互通,非常及時,也很有必要。
論壇由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紫荊》雜誌社、大灣區交通經濟發展研究院主辦。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主任鄧家禧,中聯辦協調部部長沈沖,深圳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潔,原全國政協常委楊孫西,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鄭翔玲、會長施榮懷,《紫荊》雜誌社社長楊勇,大灣區交通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林德興,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等出席論壇。
(香港文匯報記者沈清麗、李望賢、郭若溪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