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国非遗博览会济南开幕 青年传承人创新非遗传承

時間:2018-09-13 18:58:01來源:大公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胶东大饽饽备受欢迎(丁春丽 摄)

  大公网济南13日电(记者 丁春丽)13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0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6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云集泉城,集中展现非遗精华。

  本届博览会的主展馆在布局上亦打破常规,不再按照省份进行划分,而是按照传统工艺展览项目,分成织绣印染、陶冶烧造、编织扎制、制茶酿造、印刷刻绘、家具文房、中药炮制、雕刻塑造八个主题,每个主题设置一个专题展区,共2936件(套)展品。这种布局突出了非遗博览会的整体性,也体现出非遗特色和专业性。观众可以在同一场馆观摩和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间的风格和技艺差别。

  八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示来自全国各地、各流派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及技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生产工具的展示,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详细展现其历史发展、传承脉络、生产工艺过程。展区还设置产品销售区、传承人现场展演区以及观众互动体验区。

  突破静态的展览模式,着重营造场景式、体验式文化互动空间,展示“活态非遗”,这也是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一大亮点。“织绣印染”有桑蚕丝织、少数民族刺绣、蜡染、扎染等,“陶冶烧造”展区有制陶、砂器、瓷器、琉璃等,“编织扎制”展区有竹编、草编、柳编、棕编制伞、灯彩等,“制茶酿造”展区有酿酒、制茶等,“印刷刻绘”展区有雕版印刷、木版水印、剪纸刻纸、皮影等,“雕刻塑造”展区有玉雕、砖雕、竹木雕刻、泥塑、面塑等。

  年轻传承人带来创新

  在“织绣印染”展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传承人孙庆先的两幅潮绣作品引来观众围观,K金立体双面潮绣《五福临门》和《好运来》都曾经荣获全国大赛的金奖。孙庆先的儿子孙天诚正在展示潮绣的针法,23岁的孙天诚独自一人带着6箱作品参加本次展会。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孙天诚从小就接触潮绣,大学毕业后就在潮绣研究所做设计和配色工作,还帮着开拓潮绣市场。“年轻人对色彩比较敏感,比如绿色就可以有十几种绿。”孙天诚说,从事潮绣的工人年龄都比较大,年轻人的加入给潮绣带来了创新。

  相比父亲,孙天诚更喜欢把艺术生活化,他更懂中国年轻一代的喜好。此前他刚刚和一家知名家纺企业合作,把“凤头”的潮绣设计在床上用品。他还计划把潮绣和品牌手袋相结合,让潮绣为更多年轻人接受。

  非遗项目仍难觅传承人

花轿(丁春丽 摄)

  宁波“万工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台花轿成为本次展会的亮点。据工作人员王延平介绍,作为中国现存最豪华的花轿,“万工轿”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而得名。记者了解到,两台花轿的制作者均为“60后”和“70后”,鲜有“80后”。王延平说,从学徒到技术精湛至少需要十年的磨练,这让很多年轻人望而止步。

  “年轻人不愿意干,基本上全是四五十岁的家庭妇女。”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孟昭泰也有这样的无奈。

  “杨氏泥塑打破了家族‘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宁可失传,不可轻传’的艺术传承家规,面向社会招收了德才兼备的外姓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家庭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杨佳年告诉记者,杨氏泥塑现在“后继有人”,第六代传承人中岳相龙出生于1988年,但已经是泥塑艺术中的佼佼者。

  杨佳年对年轻的传承者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思路广、接受新鲜事物强,把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的非遗项目走上了快车道。同时,他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深度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和文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