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赴港「撿破爛」賺得第一桶金

時間:2018-06-12 03:16:38來源:大公網

  改革開放前,沙頭角經濟一度非常困難,與對面的香港收入懸殊,曾出現大規模的逃港潮,2600多人逃到香港,留下來的只有1200多人,導致勞動力銳減。時任沙頭角鎮黨委書記張潤添回憶道,「最初面對改革開放,都不知道具體要怎麼弄。1978年,在習仲勳考察沙頭角後,鄉民開始把農產品賣到香港,換來資金發展養殖,小額貿易的出現幫助農民提高了收入,遏制了逃港之風。」

  「當時,說是要利用香港優勢,就有人提出能否把廢舊物資撿回來,再重新利用。經過向領導請示,得到可以撿回來當廢物利用的批覆。為了發展經濟,沙頭角聯合企業公司(沙商貿的前身)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了。」張潤添說。

  時任沙頭角經濟辦主任的何壬坤成為了這家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長,並着手開始實施改革的嘗試。在香港收破爛時,何壬坤還認識了一個做公仔麵的台灣老闆,一次性訂購了五萬箱公仔麵,僅兩個晚上,就在橫崗、惠陽等地銷售一空,營業額一天最高達100萬元。賺到第一桶金的何壬坤開始把眼光轉向了外貿,通過撿破爛時認識的香港老闆,拿到了一萬輛上海「永久」、「鳳凰」牌自行車的訂單,就這樣,沙商貿的生意慢慢走上了正軌。

  「走出國門接受市場挑戰,依靠撿破爛積累資金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沙商貿在當時具有十分典型的示範意義。」原中英街博物館館長孫霄評價稱。隨着中英街經濟的發展,國營、集體、個體、合資、外資和股份制多種經營模式在這條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並存的街上同處。人們在中英街這個「特區中的特區」上不斷創造出商貿業的奇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