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1日,深圳首家中外合資工廠——沙頭角絲花廠在中英街開業,這間具有破冰意義的探路先鋒廠,在深圳改革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在短短的四年間,它帶動了中英街內商業的逐漸興旺,玩具廠、手套廠、牛皮加工廠等緊隨其後相繼開設,中英街內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走向繁榮。
1978年7月,剛剛到廣東任省委書記的習仲勳來到沙頭角,指示當時的寶安縣和沙頭角幹部「要想辦法把沙頭角發展起來」,通過發展經濟,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沙頭角鎮立刻行動,開始與港商談判,並很快與香港夏威夷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
在中英街開廠,獨特的位置優勢和低廉的成本是吸引港商黃振松的主要原因。當時,特區成立前不可能辦中外合資工廠,而在中英街,香港的原料貨物可以直接運過來,而加工後的成品又裝車運走,不需要任何海關或者檢查,跟在香港開廠一樣方便。
絲花廠規模不大,經營模式是港方出錢出設備,負責銷路,沙頭角提供場地和工人。
1983年底,隨着改革開放在全國陸續鋪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作為來料加工型企業的絲花廠受到市場衝擊,加之塑花熱銷的影響,絲花產品產銷不再紅火,開辦四年沙頭角絲花廠正式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