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川港十年攜手 重建震區共前行

時間:2018-05-12 03:16:20來源:大公網

  圖:二○一二年,香港前政務司司長林瑞麟在四川視察位於映秀鎮的省道三○三項目/網絡圖片

  從四川映秀鎮通向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有一條長約45公里的省道,沿線生態環境極為惡劣,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如今,道路兩邊綠樹成蔭,路面平坦舒適。沿途每一個隧道的入口處都印有大熊貓和紫荊花,顯而易見,這裏凝聚着香港對四川同胞的援助。/大公報記者 韓 毅

  2008年,映卧路初步建成便遭遇汶川特大地震,整條道路全部被掩埋。香港特區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出資7.656億元人民幣援建映卧路。然而,兩年後,特大山洪泥石流讓建設中的映卧路再次被毀。香港又出資10億元人民幣,並聯合兩地專家優化映卧路方案。2016年10月,四川省道303線映卧路終於成功通車。

  惡劣環境嚇不退港援建專家

  四川省汶川卧龍特別行政區副主任夏緒輝感嘆,「援川工作組的香港專家都不拿報酬,十年來,已記不清他們來過多少次,很欽佩專家們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

  據了解,2008年,香港發展局專門設立援建四川工作組,聘請了八名基建專案專家,不定期赴卧龍參與建設。「當時交通情況是相當糟糕。地震將公路震毀,從成都乘車至卧龍要繞道雅安、四姑娘山、小金,耗時11小時。香港專家非常敬業,他們基本是早上天亮從成都出發,晚上天黑抵達卧龍,馬不停蹄。」夏緒輝說。

  夏緒輝介紹,卧龍距離耿達鎮20公里,地震後,次生災害嚴重,一面飛石,一面塌方,有些路段只能靠步行前往。但這並沒有嚇住來自香港專家組,儘管危險就在身邊,他們仍會選擇到施工現場查看。「記得有一次,港方專家和飛石擦身而過,很是驚險。」

  夏緒輝回憶說,當時住宿條件很差,專家們只能住板房或帳篷。他們每次赴卧龍至少逗留兩、三天,其間不停地查看每一個專案進展,一般下午兩、三點吃午飯,晚上八、九點吃晚飯。「港方專家會自帶糕點,和當地工作人員一起分享。這樣的工作強度一直持續到2014年。」他說。

  敬業精神令川人欽佩

  對港方專家的細心和負責,夏緒輝深有感觸:「記得當時一名香港發展局的專家陳玉華一到卧龍就出現高原反應,加上住宿條件很差,一晚上沒有睡覺。第二天去醫院掛了兩個氧氣瓶,堅持去工地。」

  「說老實話,一旦身體不舒服,出現高反,生命有很大危險。」夏緒輝回憶,「我印象很深,我們僵持了好久,才送她返回駐地,畢竟生命是最重要的。」此後,她仍然堅持每月赴卧龍。「陳玉華等港方專家們只談工作,生活上從不要我們操心,吃住行都是自費且自行解決。」

  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都是香港援建四川地震災區的一個縮影。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2016年發布的《援建工作完成報告》顯示,香港特區在8年多時間內,共投入超過100億港元,援建了近200個四川災後重建項目。項目分布於四川12個市(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