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月12日上午,習近平在四川汶川縣映秀鎮場鎮考察/新華社
【大公報訊】據新華社報道: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10年淬煉,10年新生。1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下,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我很牽掛這個地方,10年了,這裏的變化我也很欣慰。」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如一陣春風,將黨中央的關懷送進災區群眾的心裏。2018年2月12日,臨近春節,在四川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汶川映秀鎮的土地。
「總書記幹活的動作一看就是有生活經歷的。」提起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映秀鎮場鎮,在自己家飯館裏炸酥肉、磨豆花的場景,53歲的楊雲剛十分興奮。
10年前的5月12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重創四川。
震後不久,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就冒着餘震,奔赴災區。
遊仙、平武、北川、江油、都江堰、汶川……無論走到哪兒,聽取災情匯報時他最先關心的總是群眾的安危冷暖。他走進一個個帳篷、一間間活動板房,詳細詢問群眾吃飯、購物、就醫等方便不方便,還有什麼困難……
映秀鎮轉型為旅遊小鎮
「那時候對生活充滿了迷惘,房屋倒塌,家沒有了,感覺天塌了。他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給我們鼓了勁!我相信沒有邁不過去的坎!」楊雲剛清楚記得地震來襲後,在「帳篷黨支部」外同習近平初次相遇的情景。
10年過去,如今,他和妻子經營的飯館年純收入達到了15萬元(人民幣,下同)。飯店有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博愛」。他說,每當有外地遊客到飯館用餐,話題總繞不開地震,他告訴大家:「是黨和政府讓我們重生,映秀人時刻銘記這份恩情。」
青青映秀鎮,已經建成的都汶高速公路。當年滿目瘡痍的小鎮,如今一片祥和安寧,已從工業小鎮成功轉型為旅遊小鎮。2017年,全鎮經濟總收入達2.56億元,第三產業收入1.74億元。
「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是當前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緊、抓實、抓細,還要盡可能搞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千方百計方便群眾生產生活。」2008年6月,習近平赴四川災區時一再強調。
心繫災區,心繫災區群眾,這份熾熱的為民情懷,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執政指向。
陝西是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之一。2009年11月,習近平在陝西調研時叮囑,要緊緊圍繞關心和幫助受災群眾這個中心環節,加快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進度,確保當年底以前基本完成農村群眾住房重建任務,幫助災區群眾建設幸福美好家園。
黨中央對當地人民的牽掛,成為當地群眾同心向黨、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2011年8月,習近平赴四川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吉娜羌寨。那時正值村莊從傳統農業向村旅遊業轉型。他同村民們座談時,希望大家注重多元化發展,因地制宜,進一步開拓增收門路。
牢記這一囑託,勤勞的吉娜羌寨父老鄉親奮鬥不息,2013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村90%以上的農戶開起了「羌家樂」、茶樓和家庭旅館;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元,成了北川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助157.5萬因災失業者就業
回首過去10年,在全國大力支持下,當年的地震災區實現城鄉面貌歷史性改變、民生事業突破性進步、基礎設施根本性提升、產業發展再生性跨越、生態環境實質性改善。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有力部署下,當地始終堅持民生優先原則,恢復重建各類教育機構3340所、醫療服務機構2032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1115處,幫助157.5萬因災失地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學校、醫院設施裝備明顯改善,抗震標準比當地民用建築提高1度設防。
黨的十八大以來,汶川地震災區39個重災縣GDP年均增長9.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2%、11%;四川受災嚴重的6個市州,2012年經濟總量在全省佔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
2020年,北川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超1.5萬元,將建成280個幸福美麗新村,貧困地區網絡信息將實現全覆蓋。2020年,汶川至馬爾康高速公路將有望全線建成,這條路緊鄰地震帶,直接穿越龍門山斷裂帶……
10年,頑強的野草早已覆蓋山川的傷口;10年,新建的家園正在書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