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郫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服務很受歡迎\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向芸報道:「掛號看病請依次在窗口排隊」「到三樓進行康復的患者可以乘坐直梯」……四川省郫都區郫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護士們忙着指引病人就診。嶄新的醫務樓以及先進的醫療設備,讓郫筒街道的街坊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這背後,離不開香港的大力支援,其中,該中心近2700平方米的業務樓,是由大公報捐贈601萬港幣愛心善款修建而成。
「在汶川大地震中,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業務樓主體結構嚴重破壞,分別經兩家專業機構鑒定為D級危房。」該中心辦公室主任杜娟回憶說。「當時所有的科室都在臨時搭建的板房裏,條件真的很艱苦。」
開始重建後,四川省相關部門經過綜合評估,決定將大公報的捐款用於該中心業務樓的重建。2010年9月,郫都區郫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樓完成主體修建並裝修完畢,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中心的康復服務走在了郫都區的前列,結合現代康復和中醫傳統康復,為全區低視力兒童、腦癱兒童和肢體殘疾人士提供康復服務,很受群眾歡迎。」該中心主任劉宗慶表示,成都市康復領域的專家都笑言「這裏從硬件、器材到服務都很有『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