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航天員楊利偉(中),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趙紅衛在「委員通道」接受採訪 資料圖片
2015年兩會,「部長通道」正式成為官方溝通機制;去年十九大,「黨代表通道」首次設立;今年兩會,「委員通道」首次開啟。這些「信息通道」展現的是中國對內、對外不斷公開透明的誠心與決心。今年的「委員通道」上,從政府官員到民營企業家,從工程師到一線農民和教師,33名來自不同界別的各地委員直面記者的「長槍短炮」,回應社會關心的熱點話題。/大公報記者 譚笑北京報道
「教育就是70%的等待加30%的喚醒。」「醫患關係不是供需關係,而是信任與救護的關係。」「要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加油費』。」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不斷傳來一句句擲地有聲的精句,讓短短十幾米的走廊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委員通道」的開通在全國兩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是全國政協的一次創新開放的嘗試。
作為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的窗口,每年兩會中的政協會議和委員提案稱得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委員通道」開通之前,委員聲音的傳達大多數是通過兩會期間的政協委員記者會、開放團組討論等官方渠道,又或是在全體會議期間,記者如游擊隊員般捕捉委員。通道的設立讓更多委員「大方」地站在媒體前,讓全社會更集中地認識和了解委員們在想什麼、做什麼,也讓全世界更客觀立體地了解中國。
「通道」上傳出香港聲音
與去年兩會對比:去年,共有15名委員在三次政協記者會上亮相;今年則有19名委員出席記者會,加上33位走上通道的委員,共有52名委員在全球直播中接受中外記者的採訪。
香港聲音也是「委員通道」上的一大亮點。在首場「委員通道」上,港區委員李文俊亮相,坦誠地向中外媒體介紹香港過去發展的優勢與不足。他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建成、高鐵的連通以及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給香港青年製造了很多的創業就業機會,他鼓勵年輕人投身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促進兩地的融合。
「乾貨」滿滿勾勒強國藍圖
甘肅省政協原主席馮健身在通道上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脫貧事業上。他以甘肅劉坪村推進精準脫貧、形成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鄉村旅遊業及以苗林為主題的地域特色優勢產業為例,闡述了發揚「繡花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實踐。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在通道上呼籲全社會能理性看待醫療過程,共同維護好醫患關係。年過花甲的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關注老年人健康養老問題,鼓勵老年人樹立「主動健康」的意識。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在通道上做出了70%與30%的教育學「加減法」,她說,好老師一定要熱愛兒童、尊重兒童,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表示,對中國來講,基礎研究不僅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也有可能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短板。「必須穩定呵護基礎研究的發展。」楊衛說,建議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加油費」。
來自脫貧、醫療、教育、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委員在這個短短的通道上匯聚共識,在勾勒未來強國藍圖、提振人心的同時,也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正確看待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