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渝修《大公報》舊址 打造歷史展陳區

時間:2018-03-30 03:16:30來源:大公網

  圖:經過逾半年修繕,大公報報社重慶舊址主體建築已完工  大公報記者韓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韓毅重慶報道:從重慶市渝中區委宣傳部獲悉,該區投資近400萬元,經過逾半年修繕,位於渝中區李子壩的大公報報社重慶舊址主體建築已完工,將打造為《大公報》歷史文化展陳區,展出當年老報紙、生活場景等。大公報重慶舊址始建於1939年,經歷重慶艱難抗戰的輝煌歷史,記錄了當時大後方新聞媒體一段艱苦卓絕的抗戰往事,是戰時陪都歷史的見證。

  大公報報社重慶舊址位於渝中區李子壩正街102號,為兩棟中西結合磚木結構建築,主樓兩層、附屬樓三層。主樓建於民國時期,附屬樓為50年代修建,2009年12月被重慶市政府公布為該市文物保護單位。渝中區文管所胡征介紹,大公報重慶舊址修繕包括加固、後期加建、改建、木結構修復、新做、外牆修復等工程,修繕後重現當年建築特徵,呈現抗戰時期典型的簡約風格。

  經歷重慶抗戰輝煌歷史

  1938年8月,《大公報》報社輾轉到重慶,最初把報館設在下新豐街19號。據周雨所著《大公報史》記載,「1939年5月3日、4日兩天敵機對重慶連續大轟炸,大公報首遭摧毀,次日大轟炸,同業大多遭難,從5月5日起改出聯合版,共出101天。到8月13日,大公報在李子壩新址復刊,同月30日,李子壩新址再次被敵機轟炸,報館把印報機半數搬進防空洞內工作。之後,1941年7月又兩次慘遭轟炸。」《大公報》在渝八年期間,報館曾六次被轟炸,仍堅持在防空洞裏出報,是重慶大轟炸的見證。

  大公報報社重慶舊址亦是戰時陪都歷史的見證。抗戰期間《大公報》仗義執言,敢於揭露國民黨暗中反共等種種背信棄義的行徑。在重慶談判期間,《大公報》對中共代表團的活動作了充分報道,總編輯王芸生與毛澤東多次交換對國是的看法,毛澤東希望《大公報》能夠成為人民大眾說話的報紙,並為《大公報》題詞「為人民服務」。1949年以後,在新中國報業調整中,《大公報》重慶版改名為《重慶日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