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監管層密集摸排獨角獸上市工作 網絡圖片
此次資本市場供給側改革,不僅對已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開綠燈,對未上市的獨角獸企業亦有特殊政策。今年伊始,監管層對京滬深未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調研,摸排「獨角獸」。有媒體載文,中證監一月開始就列了一份約30家企業組成的新經濟企業名單,上述企業都是市場耳熟能詳的科技公司,監管機構隨後一一走訪。
監管層對獨角獸企業的摸排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科技部火炬中心早於2016年就牽頭選出131家符合標準的中國獨角獸企業。
一月初,中證監主席助理張慎峰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調研座談,聽取互聯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行業10餘家企業對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創新創業的意見建議。
中證監官網披露,座談會上,園區企業代表普遍認為,資本市場對高科技創新企業的成長壯大至關重要,但許多企業存在VIE架構、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等特殊情況,與現行制度相比,在A股市場上市有很大難度。
多家媒體刊文,監管層對券商作出指導,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四個行業若有「獨角獸」,立即向發行部報告,符合相關規定者可「即報即審」,不用排隊,兩三個月就能審完。
種種跡象顯示,推動獨角獸上市的步伐正在提速。從招股書申報,到預披露更新,富士康僅用兩周時間,就完成了其他企業一兩年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