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唐山港曹妃甸港區通用碼頭工作人員在指揮起重機吊運鋼材/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2月4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美國進口高粱啟動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對此,專家認為,這一做法符合國際慣例,世貿組織其他成員也曾有相似做法。預計,隨着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未來中美局部性貿易摩擦或將加劇,但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貿易戰」。
交銀宏觀首席分析師唐建偉認為,中國雖不希望貿易摩擦升級,但也會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商務部對美國進口高粱開展「雙反」調查,可視為對前期美國對中國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回應。他強調,中國一直希望通過雙邊談判解決分歧,特朗普訪華時兩國也簽署多項貿易大單,但美國卻始終沒有放棄「貿易保護」大旗,「中國採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反擊,是應當的、更是必須的」。
民生證券去年的一份研報稱,中美兩國GDP合計佔全球的40%,商品貿易合計佔全球的20%以上。從兩國貿易關係看,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和第一大貿易逆差國,美國則是全球最大貿易逆差國,其根本原因是全球產業鏈「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的分工。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認為中國產品擠壓了美國製造業,因此對中國部分行業、產品開展反傾銷調查或增加關稅。
瑞銀證券研究團隊預計,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或將加劇。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2018年中國出口仍將延續去年以來的不俗表現,「貿易摩擦雖可能升級,但不會爆發大的『貿易戰』」。
唐建偉強調,「互惠互利」是國際貿易關係的最大原則,近年來中美貿易往來規模巨大,且經貿合作非常深入,中美密切的經貿往來既有利於兩國經濟,更有益於全球經貿發展,進一步發展「互惠互利」的貿易夥伴關係是兩國未來貿易發展的主流。不過,鑒於短期內中美貿易爭端恐難避免,未來中國應提前做好預判,並制定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