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建設再迎來突破性進展,大橋島隧工程現已全面完工,將於2月6日進行交工驗收。記者27日從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施工部門獲悉,長達七年建設中,連接兩座人工島的島隧工程實現「四大創新」和「四大突破」,包括實現大直徑深插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和第三代沉管技術等突破,並創新性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以確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實施並做到不漏水,相關工藝達國際領先水平。/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珠海報道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包括約30公里的海中主體,主體為「橋島隧」結構。其中,島隧工程是大橋建設的難中之難。在外海造出兩座面積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造世界紀錄,比傳統圍堤築島工藝需時三年更具效率。
120圓筒插海床快速填島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林鳴在大橋島隧工程總結表彰大會上表示,島隧工程共經歷四場「戰役」,從「第一戰役」鋼圓筒成島、「第二戰役」首節沉管安裝、「第三戰役」海底隧道貫通到「第四戰役」島隧工程完工,建成東、西人工島兩座「最美地標」和一條「最美隧道」,終於迎來全面勝利。島隧工程創下多項紀錄,成為世界最長(5.6公里)、埋入海底最深(48米)、單個沉管體量最大之沉管隧道。
林鳴指,在七年建設中,島隧工程實現「四大創新」和「四大突破」。首創了半剛性沉管新結構、曲線段沉管工廠法預製新工藝、整體式主動止水最終接頭新方案、複合地基加組合基床的隧道基礎新形式;同時,突破了大直徑深插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深水基礎施工技術、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和第三代沉管技術。
所謂「大直徑深插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是採用120個巨型鋼圓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據悉,每個圓筒直徑有22米,與籃球場大小相若;最高達51米,相當於18層樓高;重達550噸,幾乎比得上一架A380「空中巴士」的最大起飛重量。
水底闢軌裝沉管世界首例
至於海底沉管隧道同樣是龐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米,重量達八萬噸,排水量超過75000噸,一個標準管節比一艘航母排水量還大。在水下近50米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該項目部門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能夠確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實施並做到不漏水。
作為世界上首例深埋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在將巨型沉管沉放至海底前,需要先在海底通過基槽精挖、拋石夯平、碎石基床整平、清淤等步驟,為沉管安裝開闢一條海底「軌道」,這在全球範圍內無施工經驗可以借鑒和參考。為此,該項目部門開展十多項相關的技術攻關,包括解決碎石基床與沉管安裝精度校核、無線聲吶深水測控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