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種版本的2017年度流行語、新詞語、網絡用語等紛紛公布。「十九大」「新時代」「享」「智」「擼起袖子加油幹」「打call」……這些「年度熱詞」像一幅幅素描,勾勒出一個砥礪前行、氣象萬千的中國。
所謂「微言大義」,熱詞是感知社會發展最為敏銳的神經末梢。2017年,中國發生的頭等大事,無疑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這次歷史性盛會,宣告了中國「新時代」的到來,發出了世界最大政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執政宣言。新的歷史方位,不僅事關國家發展向何處去,也與每一個人的未來息息相關。看起來「高大上」的熱詞,其實凝結着一種社會共識:人們期待一個更強大的中國,人們嚮往更美好的生活。
熱詞在變,不變的是家國情懷。回顧5年來的年度熱詞,從2013年的「正能量」「中國夢」,到2014年的「法」「反腐」,從2015年的「廉」「四個全面」,到2016年的「規」「一帶一路」,再到2017年的「十九大」「新時代」,連接起來,就是一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極簡史。字裏行間,洋溢着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的大國氣質,跳動着改革創新的時代脈搏。
今天的中國,每一天都在發生令人欣喜的變化,熱詞則以簡潔的方式記錄時代。從「享」「智」,到「人工智能」、天舟一號,透過這些熱詞,可以感受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熱力,其熱度其實已經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2017年5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厚積薄發的「中國創新浪潮」,激盪着我們這個「其命維新」的文明古國,也在深刻影響世界的發展。
熱詞,也是社會轉型期的一面心理多棱鏡。今天的中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之中,每個人心靈都經歷着頻繁而又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投射到社會心態層面,呈現於語言之中。
比如,「還有這種操作」「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表達了人們對於生活急劇變化的陌生感乃至眩暈感;「尬聊」折射出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過程中的某種孤獨感;「打call」則以激情四射的方式,道出了人們對美好事物、心中夢想的嚮往與追求。
語言就本質而言,是一種公眾事物。社會在前進,年度熱詞也在刷新,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集體記憶。時光不老,初心不改,邁向2018,「奮鬥」依然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最重要關鍵詞。 (新華社)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