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南海千米海底發現裸露可燃冰

時間:2017-09-23 03:16:31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中通社報道:中國「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採工作捷報頻傳。繼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可燃冰試採工程7月9日全面完成預期目標,中國科考團隊2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在線發表成果,內容指,中國科考船「科學」號於逾千米深的南海海域首次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團隊利用國產激光探針找到兩個與冷泉有關的站點。

  報道指,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專項期間,船上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攜帶中國自主研發的拉曼光譜探針,於中國南海約1100米深海海底,探測到兩個站點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其中一個站點分布在冷泉化能極端生物群落中,動態合成並分解的「可燃冰」可為深海極端生命提供甲烷等能量源;另一個站點則位於一個活動的冷泉噴口的內壁。

  深海冷泉流體作氣源

  駐「科學」號的科考團隊同時發現,快速生成的「可燃冰」並非單一的籠型結構,其內部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氫等自由氣體,這也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譜數據證實這一科學結論。

  公開資料顯示,二十多年來,全世界各海域發現數十個冷泉。在中國,已發現冷泉只有一處,就在南海東北部。「冷泉」溫度不低於周邊海水,往往還要更高一點,主要滲出甲烷。「可燃冰」由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外觀像冰雪,遇火燃燒,所以稱作為「可燃冰」。

  天然氣水合物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積物或大陸永久凍土中,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則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體」作為氣源,因此極難存在,在全球也鮮有報道,是研究其形成、分解、成藏及和海洋環境相互作用機制的極佳天然試驗場。

  中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7月結束,於南海神狐海域創造連續試開採60天、累計產氣總量超過30萬立方米世界紀錄。

  中國石油報報道,中國國土資源部、廣東省政府、中國石油集團上月在北京共同簽署《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標誌中國南海「可燃冰」產業化提速。

  據證券時報報道,相比於其他能源,「可燃冰」不僅清潔、污染度小,而且儲量豐富,其在中國海域儲量相當於中國陸地石油、天然氣資源量總數一半。若「可燃冰」未來能實現大規模開採,一方面可改善中國能源結構問題,解決當前過度依賴煤炭資源造成的空氣質量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更能減少中國能源供給的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