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勇勇(左)和兒子在其燒製的琺華作品前 大公報記者楊奇霖攝
與「唐三彩」齊名的中國傳統陶瓷技藝──琺華彩,是古代山西特有的一種低溫釉陶瓷,由琉璃演變而來,始自元,興於明,止於清。近日,這項已失傳300年的古老技藝取得突破性進展,由山西高平市張勇勇帶領的民間團隊研製的首批琺華作品面世。
琺華屬於琉璃工藝的一種,主產地在山西的蒲州、平陽霍州等晉南地區,其器型主要是較小的花瓶、香爐等陳設器,精巧玲瓏,華麗活潑。琺華器製作時,使用特別的帶管泥漿袋,在器胎表面勾勒出凸線的紋飾輪廓,再按設計需要用色釉填出地子和花紋,最後入窰燒成。琺華彩色彩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清代雍正之後,琺華器逐漸停止燒造,這項高超的工藝技術從此失傳,現在少量的琺華器只存在於各大博物館內。
「琺華復燒最大的困難就在於釉色的調製,這也是它最主要的藝術價值所在。」為了使這項失傳的民間藝術重獲新生,高平市朝元晉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張勇勇帶領的研究創作團隊經過千百次的研習實踐,終於獲得成功。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存真認為,「如今,燒造出成功的作品,標誌着傳統琺華工藝的復燒取得重大突破,但還需要讓其燒製工藝更加穩定成熟。」 (記者 楊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