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出版的交流刊物 受訪者供圖
姚老告訴記者,在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中,戲曲是很重要的一塊。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之一、前香港上海總會會長李和聲先生就是知名的票友。正是在李和聲先生倡導下,香港中文大學專門開設了一門算學分的京昆課程。而協會也參與了師資和人才的輸送工作。姚老還向記者介紹了協會名譽會長張宇:「為了推廣中華戲曲,他已經決定淡出商界,專職『唱戲』。」當然,這裏的「唱」不僅是登台表演那麼簡單。
張宇領銜的香港文華行曾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大陸的外資房地產顧問公司,不過從小喜愛京昆的他,還有兩個雅號「滬港名票」、「梨園伯樂」。張宇說,京劇裏的文化、道德、哲理,比起莫里哀、莎士比亞更加豐富多彩。「不過我們還沒有把它讓世界所認識,我們也沒有包裝好。」他特別介紹,劇團排演的張派名劇《秦香蓮》,他有一個美國朋友觀看後,就問他能否讓該劇去美國演出。
「我很驚訝,外國人怎麼會喜歡這種戲。」而那位美國朋友卻表示,《秦香蓮》的故事情節非常好,講的是倫理道德,講中國人早在宋代就已經「依法治國」了。故事宣揚的是正義,加上生旦淨末丑都有,這已經不僅講的是京劇,更是道義。美國朋友的這番話,更提升了他的文化自信。
前不久,經滬港文化交流協會牽線,香港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專門來到滬上的非遺傳承「陣地」百年上海大世界參訪,雙方就聯合在即將建成的西九戲曲中心推廣中華戲曲有了初步共識。張宇說,他也正在考慮未來更好與西九戲曲中心對接,引進他熟悉的內地京昆名家定期到香港演出,特別是當年的「新苗」們,又懂戲曲又懂時尚,一定能夠與香港年輕人有更多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