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石槽曬鹽,朝水夕銀」——海南島千年古鹽田

時間:2017-05-03 13:24:59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訊(何玫報道)出海口市向西,經海南島西線高速公路驅車約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千年古鹽田的所在地——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鹽田村,這裏保留着完好的750多畝鹽田,鹽槽多達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石鹽槽,象片片墨荷散落在鹽田周圍,如同一幅巨大而古老的水墨圖,令人嘆為觀止。

  千年古鹽田(何玫攝影)

  千年古鹽田列國家級「非遺」

  相傳1200多年前,從福建莆田南遷的一行鹽工來到洋浦半島,當他們準備在海邊起灶煮鹽時,發現海邊淺灘上經過海水浸泡的石頭在烈日暴曬後竟留下一層白花花的鹽!於是鹽工們將當地的圓火山石鑿制出凹型的平面,形成鹽槽以代替鍋,借暴烈的陽光代替火煮制鹽。後來,為提高產量,鹽工們又在被烈日曬乾的海灘泥沙上澆注海水,形成了鹽田。

  整理「鹽田」(何玫攝影)

  「石槽曬鹽,朝水夕銀」是當地流行的一句老話,說的是早上在鹽槽上灌入鹵水,晚間即可收穫銀兩,當時每戶人家一天大約能收鹽100多斤,鹽工們曬出的鹽不僅供自己用,還運到市場交易。鹽田產出的鹽白如雪、細如棉,記者將一小撮鹽送到嘴裏,果然與平常吃的鹽不大一樣,味道純正柔和,鹹淡適中還留下些許甜意,如今的人給這裏生產的鹽起了個時髦名字,叫「生態鹽」。

據說在鹽田生產最繁盛的時期,港灣附近停滿了往來運鹽的船隻,官府還在此修建了供囤積和交易鹽的「古鹽鋪」。清朝乾隆皇帝聞報曾禦書「正德」二字賜予鹽田人(「正德」為洋浦古鹽田制鹽人的祖先譚正德之名)。如今皇上禦賜已不見蹤影,洋浦千年古鹽田的「石槽曬鹽技藝」卻已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永久保護。

  

  傳說中的東坡鹽槽(何玫攝影)

  清朝乾隆曾禦書「正德」

  距古鹽田百米之遙的鹽田村是一個只有160餘戶人家的小村莊。斗轉星移,鹽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輩輩在這裏繁衍生息。伴隨着開發建設的浪潮,許多鹽田人開始以新的方式尋找生活,卻仍然有30多戶人家仍在從事日曬制鹽的生產,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勞作制鹽主要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向遊客表演,不少遊客會買上幾袋帶回去讓更多親友們了解這一獨特的文化。

  清晨,當朝霞升起,鹽田人就開始了忙碌。一位經年在烈日下被曬得皮膚黝黑的鹽工阿符告訴記者,大海每月有兩次潮汐,每次潮汐海水淹沒了鹽田後,鹽工們就可勞作八、九天,一年下來,在鹽田裏勞作的時間大概在6個月左右。阿符說,鹽田人不管走到哪裏,都會帶上一小包自己制的鹽,聊解對家鄉的思念。

  令人垂涎欲滴的鹽焗雞(何玫攝影)

  蘇東坡鹽田治腳疾

  據村裏的老人們說,鹽田裏制的鹽不僅可以吃,還可用來治病。相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時,聞知附近的鹽田人以日曬海水制鹽,就曾攜弟子到鹽田尋訪。在鹽田曬鹽場的東南面,有一塊鹽田旁寫着「東坡鹽槽」幾個字,據傳就是東坡先生當年曾擺弄過的。一日,蘇翁無意間道出其腳癢難耐,老鹽工便取出自製的陳年老鹽,拌着狗仔花搗碎為其浸泡,當即見效,如此便留下了鹽田所產之鹽能醫治腳疾的故事。

  

  口感純正的鹽田鹽(何玫攝影)

  徜徉在鹽田村,目之所及的老房子、道路、院牆、磨盤等,都是用火山岩打磨而成,這是由於大約在距今2600萬年到8000年之間,海南島北部火山頻發,而鹽田所處的位置就正好坐落在死火山遺址上。沐浴着熱帶的陽光,坐在鹽田村農家院子枝繁葉茂的印度紫檀樹下,背靠四周石牆瓦頂的陳年老屋,面向周邊的高樓,品嘗用鹽田鹽悶制的鹽焗雞、鴨、海鮮等食品,聽不遠處開發區工地上的隆隆機器、車鳴聲,讓人恍然如夢生出許多感慨,在如今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工業社會裏,鹽田村這存續了千年的制鹽技藝,終會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它的生命或許只在一場場民俗表演中續寫,而它曾經的輝煌,卻如同堅硬的玄武岩鹽槽一樣,千年不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