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甫一出世就被官方打上不走「老路」的標籤,「不會是又一個資本拉動的造城運動」的表態,引燃外界對改革的殷殷期待。
未來雄安的改革新路要如何走,目前官方透露信息不多,政府專家面對記者亦三緘其口不敢妄評,靜待中央「白紙畫圖」。市場想像力卻很豐富,比如新區將不設戶口、不搞商品房、獨立標準升學……,這些猜想未必會成真,但反映了人們對城鄉地域差距、房價高企、教育不公等現實問題的改革期待。
從凍結樓市,到全國動員,各部委、央企迅速響應,雄安新區被打上了行政主導的烙印。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原主任李鐵在解讀高層意圖時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是行政化導致資源湧入北京,還是用行政的強制手段疏解更奏效。「如果完全交給市場,從現實操作的角度看,哪個單位和企業願意搬出北京?」
不過,平地造城容易,用行政手段將非首都功能的機構遷到雄安,也可以實現,但即便機構過去了,人才也可能不會過去。行政手段提供「第一推力」,但之後雄安能否進入自我造血、自主運行,還需要有當年深圳那種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記者 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