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粵劇演員倪惠英\大公報記者胡若璋攝
在眾多的粵劇名伶中,倪惠英是較特別的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的標籤貼在身上,她認為自己的社會責任重了。她告訴記者,我們那一代人是很理想主義的,認定了就去做,鑽研藝術就是為了奉獻社會。
倪惠英說起自己的香港初體驗,那是在1983年香港的「利舞台」。當時是在紅線女老師的帶隊下前往香港演出《白蛇傳》、《女兒香》等劇目。初次到香港演出,倪惠英清楚記得,當時的自己對周邊的一切都倍感新奇。隨着香港的回歸,20年來的赴港演出經驗讓倪惠英觀察到,每一次謝幕鼓掌,香港觀眾的素質,都給自己留下了好印象。
最讓倪惠英感動的是,近年自己登台演出的場次越來越少,不少香港戲迷知道她有演出,就會包車組團遠赴廣州為她捧場。倪惠英感嘆:「他們也是看着我的演出,一起長大的」。
香港回歸後,粵港兩地對待粵劇的保護和發展,因為環境土壤的差異化,發展各有千秋,發展的局限與困境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得益於近十年的粵港兩地文化交流的緊密合作,內地演員的表演和整體創作水平都能在香港覓得知音。
今年恰逢香港回歸20周年,倪惠英說自己,「粵劇是我一輩子的事業,香江旁的戲迷更是我數十年如一日的知音」。未來,希望與香港合作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回饋一衣帶水的人緣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