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在數千名與會者當中,港區代表委員的身影總是尤為引人注目。這不僅因為他們的裝束打扮往往帶有鮮明的「港派風格」。更由於他們的思維方式和關注焦點相對於內地同行更為獨特。
細數起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歷史始於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年的港區代表共有14名,但他們均以廣東省代表的身份參與全國人大。直至香港主權移交後,1998年的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始,港區代表才正式以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的身份參與全國人大。
而港澳人士參加全國政協,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六屆(1983年)以前,港澳人士以個人身份獲邀參加全國政協。第二階段是六屆(1983年)至九屆(1998年),因應回歸過渡期的形勢需要,全國政協設立了「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兩個界別,港澳委員也逐步增多。第三階段是從1998年至今,香港、澳門先後回歸,成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港澳委員代表兩個特區參與國家事務。
可以說,回歸20年來,全國兩會已成為港澳人士參與國家事務的主要平台。港區代表委員作為僅有的來自資本主義制度社會的群體,參政議政,本身就是「一國兩制」偉大戰略的鮮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