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冀依法問責 還碧水藍天

時間:2017-03-01 03:16:36來源:大公網

  圖:北京鳥巢霧霾天與晴天對比圖 網絡圖片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拉着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過去一年,很多人的微博微信都曾被類似的霧霾段子刷屏。而當這一切從調侃自嘲演變成殘酷的現實,如何在「十面霾伏」中捍衛自己的「呼吸權」,已成為最大的民生痛點之一。在新華網2017年兩會熱點調查中,環境保護的話題熱度始終居高不下。如果說以往我們總是靠天治霾「等風來」,這一次,公眾無疑迫切期望,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能颳起一陣治理大氣環境污染的法治之風、問責之風,還藍天於民眾,留澄澈於心間。

  大公報記者 鄭曼玲

  過去一年,對於許多內地老百姓來說,最明顯的問題不是經濟放緩,而是骯髒的空氣。尤其是在歲末年初,那一場幾乎席捲大江南北的嚴重霧霾不期而至,影響範圍一度擴大至17個省區市,面積142萬平方公里。

  在「迷茫仙境」中迎來新年鐘聲的人們,開始正視霧霾對生命健康帶來的威脅。「畢竟呼吸是維持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家住北京的徐女士說,「如果說對於上學難、看病貴、房價高等其他民生問題,我們還能忍一忍承受過去的話,那麼,每天被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霧霾裏,這是逃無可逃的現實啊!」

  的確,覆巢之下,難有完卵。社會學者指出,對霧霾加重反應最強烈的莫過於像徐女士這樣城市中產人士。他們通過努力實現的剛看得見苗頭的品質生活,就被空氣污染給破壞了。「我身邊不少朋友確實有這樣的感慨,奮鬥了二十年,最後發現連口新鮮空氣都吸不到。」徐女士說。

   「霧霾難民」加速逃離

  事實上,因霧霾帶來的不安全感,正迫使越來越多的「霧霾難民」逃離北京等大城市。某旅遊網站曾統計稱,僅去年12月份就有15萬中國人到海外旅遊以躲避令人窒息的霧霾。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也發布《國際人才藍皮書》指出,中國環境問題的加劇已成為精英和富裕階層移民的重要原因,他們兵分兩路,一個群體遷移至內地那些環境尚未受到大規模污染的地區;另一部分則移居海外。

  徐女士承認,她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試圖逃避污染和骯髒的環境,有的已賣掉大城市的產業帶着家人到小城市「扎根」;有的則保持試探和觀望的態度,兩地往返。「一開始聽說朋友因為霧霾搬離北京,感覺有點小題大做,至於嗎?後來一個兩個的越來越多,尤其是孩子三天兩頭地咳,我就不得不反思,是不是我太不負責任了?」徐女士說。

  不過,徐女士至今未能下定決心。她表示畢竟在北京有家有業不容易,為了喘口氣拋家捨業的代價太大了,「還是希望政府能重視起來,加大整治力度,還藍天於民。」

  專家冀制定治霾考核機制

  專家指出,客觀而言,近幾年霧霾肆虐,政府及相關部門均不斷出台新政策進行整治,但是過往幾十年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嚴重污染了大氣環境,積習已久,整治效果不但甚微,甚至有愈加嚴重的趨勢。

  而早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中科院院士、政協委員姚檀棟就曾當着參加聯組討論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面,背了幾句被大家調侃的《沁園春.霾》,「北京風光,千里霧霾……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將「霧霾話題」引入最高議事殿堂。相信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這一議題將繼續成為焦點。

  不過,不少專家指出,治霾的根本是治理霧霾涉及的產業,這將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希望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不應止步於討論,而應制定一些霧霾整治工作的考核機制,確保治理目標得到落實。

  「應輔之以責任追究機制,給地方官員施加做好環境保護的政治壓力和法律壓力。」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靜指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