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4年1月,香港防疫人員撲殺家禽預防H7N9禽流感 資料圖片
2003年沙士襲港,數月間奪走近三百條人命。當年港大微生物系袁國勇教授團隊率先發現元兇冠狀病毒,並鎖定傳染源果子貍,為疫情控制指明方向。此役過後,袁國勇及其研究團隊成績得到國家嘉許,獲批成立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實驗室成立十年,在港大瑪麗醫院「防衛最嚴密」的地方,袁國勇教授和同事們仍一刻不敢鬆懈地應對着變幻莫測、危機四伏的抗疫戰,竭盡全力,「要跑在病毒和傳染病前面」。
「是境外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採訪一開始,袁國勇教授就糾正記者的提問。這是他作為實驗室領軍者的自豪,也體現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嚴謹。年屆六十的袁教授,回答問題愛用一二三,條理分明。言辭中穿插英文,亦會引用孔子的《禮記》,透着「中西合璧」的學者風範。
當年抗擊沙士的艱險一役至今難忘,袁教授仍記得,2003年2月,廣州來港的劉劍倫教授因病發入住廣華醫院,使用多種抗生素仍不見效,他親自前往診斷,將病人樣本帶回瑪麗醫院,使用猴子腎胚胎細胞腺種出冠狀病毒,確認了疫症的元兇。「好似偵探查案。」袁教授形容道。
能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取得重大突破,袁教授說:「當年要感謝內地的鍾南山教授,將一些病人樣本交給港大。最開始我們找不到沙士病毒,做不到任何事。」
境外國家實驗室年經費千萬
港大一系列的發現獲得國家重視,2004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立內地以外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當時也是唯一的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據介紹,實驗室造價共計2700多萬港元,每年經費需千萬。花這麼多錢建的實驗室意義是什麼?袁教授向記者指出,近二十年中國高速發展,人口密度不斷攀升,高鐵等現代交通系統迅速鋪開,在促進人口流動的同時,也為病毒在短時間內擴散提供了條件。「再加上全球暖化等環境因素,令新發傳染病更易失控,實驗室也更顯重要。」這樣的判斷,也來自於袁教授每周都赴深圳應診的觀察與經驗。
事實也證明,實驗室與內地科研的密切合作對國家重大突發疫病防治尤為重要。2013年,實驗室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同破解H7N9甲型流感病毒基因圖譜就是其中「漂亮的一仗」。袁教授回憶,當年團隊應邀赴內地研究。「我們到浙江以後,直接去街市採集貨梯樣本進行檢驗,對H7N9病患與懷疑攜帶病毒的禽畜進行對比,最終最先破解了H7N9基因圖譜。國家也依靠這一發現,鎖定了防疫重點,重點清除市場活禽。」
十年來,從H7N9到H5N6,每有新型傳染性病毒出現,實驗室便立即展開研究,產出文獻數目超過700份。「以最新出現的寨卡病毒為例,實驗室助理教授陳福和就已在國際期刊發表三篇論文。」
關注流感 攻克抗原漂移
抗疫戰場變幻莫測,袁國勇教授說,實驗室研究就是要跑在病毒和傳染病「前面」。
袁教授舉例說,曾經很多老人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後仍死於流感,這就與「抗原漂移」(指由基因組突變致抗原小幅度變異)有關。這種病毒「抗原漂移」大約每兩三年出現一次,實驗室最終研究出在注射流感疫苗前先在注射位置塗上免疫刺激劑「咪喹莫特」藥膏,約半小時後才注射疫苗,令接受疫苗注射者不受「抗原漂移」影響而繼續產生中和抗體。目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五個實驗室已開始重複有關試驗。
實驗室副主任陳鴻霖說,實驗的成功讓他們意識到,不能被動地跟在新發傳染性疾病後面,而要想辦法跑在疾病前面,在病毒出現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為此,實驗室已着手設計疫苗,希望可以同時預防多種亞型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