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學者雲計算助白塔寺再生

時間:2016-11-01 03:16:27來源:大公網

  圖: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藏式佛塔 資料圖片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地區的白塔寺有着千年的歷史,圍繞其周邊的胡同也是如今北京城裏不多的老城區。一年前,「白塔寺再生計劃」啟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開始為這片緊鄰金融街的老城區提供設計意見,而在這個計劃中,頗為矚目的則是一位來自香港的青年學者林達,這位研究影響力分析、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研究的跨學科專家正在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直觀地向社會、企業、政府部門傳達百姓心聲,從而讓白塔寺升級為更加適宜居住的新型「老城區」。/大公報記者 譚笑

  白塔寺地區是北京的文化歷史保護區之一,也是著名作家魯迅故居的所在地。妙應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比故宮還早建100多年,圍繞在她周邊的胡同也是一個典型的老北京城區─與北京繁華的金融街僅僅一街之隔─鋼筋水泥的大樓旁,老舊的灰牆土塊、狹窄的胡同和幾十步一遇的公共廁所組成了這裏的風貌。

  去年,白塔寺地區被列為北京國際設計周的主戰場,白塔寺項目主體定位「再生計劃」,希望能夠借設計周的契機加速古城改建。其實,改建從三年前就在政府的主導下已經開始了,加入設計周也讓這一計劃面向社會,讓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參與。而林達和他的國際化團隊在其中頗為矚目。

  可視化方式呈現數據

  在白塔寺再生計劃中,林達的團隊成立了工作坊駐紮在白塔寺地區,準備了整套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可提高研究效率的數據收集工具,激勵自下而上參與的數據聚合。工作人員在白塔寺社區調查,並將收集到的數據通過隨身攜帶的設備上傳,在實時分析後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並且在白塔寺社區內設置一個投影儀公開展示。這種包容性的方式通過數據「洞察」白塔寺地區百姓對城市改造、改善自身生活的期待,直觀地向社會、企業、政府部門傳達百姓心聲。

  讓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的想法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必然需要大數據技術的支持。然而林達表示,在基層社區部署信息化基礎設施極具挑戰性,因為底層的弱勢群體往往不具備「數據讀寫」能力,以致慣常的技術解決方案在社區的使用率很低。林達希望在白塔寺社區得到的數據不僅質量高,還能讓草根群體自主地、建設性地參與到城市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而關注「草根」便是林達和他的團隊最核心也是最突出的特點。

  自下而上關注個體

  林達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CL)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以人類學方法研究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對草根社群的影響。2010年,他創立的城市社會發展智庫,是中國先鋒的社會發展研究第三方智庫機構之一,為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進行社會發展、公私合營、社區營造、產業轉型等業務的政府和企業提供顧問業務,5年間完成超過50個項目報告。2015年,他與志同道合的人創立了影響力雲計算科技公司,旨在幫助更多的基層人員及社會企業家提供數據分析平台和工具,從而解決社會、企業問題。

  林達說,老城改造最核心的還是「人」,自上而下的設計不行,真正的設計還要自下而上,讓百姓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再生出來的城市才是居住者的家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