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女潛航員趙晟婭已經完成了4次下潛 資料圖片
黝黑的皮膚,燦爛的笑容,初見趙晟婭,記者就感受到了她的開朗和陽光。在大洋37航次任務執行過程中,作為「潛航雙驕」,趙晟婭和張奕兩位女潛航員隨同「蛟龍號」分別完成了4次下潛,水下作業時長40餘個小時,最大下潛深度6700米。
趙晟婭告訴記者,每次下潛一共有三人:主駕駛、副駕駛和科學家,提前一天制定下潛作業計劃,研究海下地形圖,設定任務、路線、水深、作業工具、樣品需求等。由於本次下潛的深度多在6000米以上,「蛟龍號」在上浮和下潛的路上就得需要6個小時。「我們真正在海底幹活的時間只有3個多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特別珍貴!」趙晟婭說,他們的下潛計劃都精細到每一分鐘。
「一專多能 一人多崗」
「深海的海底世界有些荒涼,但對科學家卻是寶藏!」趙晟婭也告訴記者,採樣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能看見什麼就抓什麼,要根據潛次任務來進行採樣。
讓趙晟婭印象深刻的是定點布放和回收作業,潛航員在深海尋找之前下潛布放的科學儀器。「蛟龍號」在茫茫深海中就像一顆米粒,尋找布放的儀器就真成了「大海撈針」。趙晟婭告訴記者,深海技術與地球化學專家丁抗教授給出了利用海底等深線以及布放標誌物的思路,這讓潛航員20多分鐘就成功完成了回收任務。據悉,這也是「蛟龍號」首次完成這樣的任務,體現了定點精細作業的巨大優勢。
除了熟練駕駛和操控潛水器,潛航員學員還要掌握相關維修技術和保障技能,「一專多能、一人多崗」。潛航員在潛水器技術保障領域各有分工,有的側重聲學,有的側重機械,畢業於大連海事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的趙晟婭就側重聲學和控制系統。
趙晟婭笑稱自己是「女漢子」,爬腳手架這樣的活兒不在話下。趙晟婭說,女潛航員對事物觀察仔細,資料整理詳實,設備維護細心,雖然體力方面沒法和男潛航員比,但細心是女潛航員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在海底遇到一些設備故障,需要潛航員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排查原因。
盡量少喝水 只為少如廁
由於深潛器艙內狹小,僅能容下3個人,但3個人很難同時站立起來。趙晟婭說,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一直貼着艙壁原地不動地蜷腿坐着。海底的溫度一般在2℃,艙內溫度在10℃以下,艙內外溫差大,冷凝水不停從艙壁流到腳上。
相比海底的濕冷,還有一件麻煩事讓女潛航員有點頭疼,那就是艙內上廁所。趙晟婭告訴記者,從下潛的前一天晚上就開始少喝水,往返海底以及作業時段的10個小時都盡量少喝水。每次返航時,才會吃一點巧克力、牛肉乾等食物。「海底作業很緊張,一點也感覺不到餓!」趙晟婭爽朗的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