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鄭曼玲:貪官沒有「擋箭牌」 反腐不設「緩衝區」

時間:2016-08-16 03:16:45來源:大公網

  文|大公報記者 鄭曼玲

  近段時間,內地各省紀委撤銷廉政帳戶的消息陸續傳來,顯示這項自誕生以來便飽受爭議的反腐「創新手段」行將壽終正寢。這一舉措,亦可視為中共當局在狂風驟雨式「打虎拍蠅」後的反腐制度梳理中逐漸走向務實的一個註解。

  作為上世紀90年代後期反腐高壓態勢下產生的一項特殊制度,廉政帳戶設立的初衷是想給內地官員提供主動上交「不便退回」「無法退回」的現金、有價證券的「綠色通道」,也給他們一個及時懺悔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其可以將腐敗賄金提早納入國庫,又減少了反腐工作中的一些資源浪費,因此一度受到很多地方的推崇。各地蜂擁而起設立廉政帳戶,並成為所在紀檢機關年終總結匯報的一項重要政績。

  客觀而言,廉政帳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各地收繳上來的「紅包」數額均頗為可觀。但是,紀檢部門每年曬出的這張「喜人」成績單,卻總是讓人看了五味雜陳,這少輒數千萬、多則上億元的「廉政帳戶」入帳,到底是表明反腐工作取得成效、還是透露着行賄受賄仍在猖獗呢?更何況,在隨隨便便一個廳局級官員家中查獲的贓款就可以燒壞4台點鈔機的當下,「意思意思」上繳到廉政帳戶裏的這點「紅包」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在既有的腐敗案中,已經暴露出「廉政帳戶」的異化問題。不少貪官都是「邊退邊收、收大交小。」甚至只是平時交點「廉政金」當作「買保險。」以便東窗事發時可以試圖金蟬脫殼、減輕罪罰。這項帶有天然弊端的制度最終淪為一場「看起來很美」的「廉政秀。」其結果只是讓老實的吃虧,狡猾的鑽了空子,讓很多官員抱着僥幸心態「前腐後繼」,成為官場上的「兩面人」。

  今年以來,多省紀檢部門在梳理反腐制度後,對廉政帳戶進行撤銷。消息傳開,亦有一些反對聲音,認為對被蒙騙「拉下水」的官員不能「一棍子打死」,還應該保留一條「治病救人」的渠道。但實際上,取消廉政帳戶,並非完全堵塞官員自我救贖的通道,因為無論是黨規還是國法,對貪污受賄行為,都規定了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情節,只不過與粗陋的廉政帳戶制度相比,這些規定更明確也更透明。

  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從根源上堵住腐敗的漏洞,就應該進一步拓展權力監督主體,消除監督盲區,而類似「廉政帳戶」這樣徒有其表的所謂創新手段,則大可不必。此番撤銷廉政帳戶,彰顯中共當局在強化反腐制度建設上的自我完善能力,同時也透露出今後廉政工作新走向,即執法標準將不斷提高,執紀剛性也將日益強化,反腐不設「緩衝區」,貪官也不會有「擋箭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