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遙感技術隨着衛星、無人機等產品的廣泛使用正慢慢走近普通人的生活/網絡圖片
「私人定製衛星,今天你告訴我要求,一年半後可以交貨。」一向讓人感覺「高大上」的遙感技術,隨着衛星、無人機、手機、無人駕駛機器等產品的廣泛使用正在慢慢走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10日-12日,第20屆中國遙感大會在深圳召開,「遙感+無人機」、「遙感+互聯網」等一系列遙感技術應用成果齊聚一堂,為市民上了一次遙感技術的科普課,亦讓觀眾與這項曾經高冷的技術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大公報記者 何花
未來的小衛星將走向私人定製時代。在第20屆遙感大會微小衛星分論壇上,記者了解到,目前衛星技術不斷進步,衛星尺寸和研製成本都在不斷下降,普通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租用或者購買一顆微小衛星。去年9月,深圳製造的微小衛星開拓一號伴隨着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開始了太空征程。開拓一號的發射成功,使得深圳在微小衛星商業化和產業化方面邁入新時代。
偏遠山區供WiFi
「旅行成為年輕人生活的時尚,未來驢友在山區旅行時可以不用再擔心沒有信號。微小衛星可對某一區域專門發射信號,甚至提供WiFi網絡。」參展商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負責人透露,未來微小衛星的應用範圍將可遍及普通消費者的衣食住行多方面,「互聯網+衛星」將改變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我們的生活和衛星息息相關,手機通信、地圖導航都要用到衛星,微小衛星的應用領域更為細分,例如通過微小衛星形成的『星座』對城市安全狀況實時監控,發生安全事故時可第一時間傳輸圖片或視頻,這對應急救援的支持力度很大。」該負責人透露,微小衛星未來在交通、消防、農業等領域均可有所作為。
遙感無人機助力精準農業
其實,遙感技術除了直接與消費品相關的領域,還與不少生產領域對接,精準農業就是其中最特別的一個。此次展覽中,中科遙感公司展出了遙感無人機。加裝了航空攝影測量技術的無人機通過對大面積的農田、土地進行航拍,全面地了解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對農田信息做到有效的全面監測。
據悉,現在進行農作物監測,只需要利用無人駕駛飛機收集整片農田的近紅外線圖像,上傳圖像到雲數據處理服務器,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收到顯示作物相對狀況的地圖,足不出戶即可鎖定需要評估的特定區域。在作物量計量統計方面,無人機可以迅速幫助決策者掌握生長季的作物量,從而做出決策。例如種植玉米地區遭遇寒流和陰雨天氣是否影響發芽,經營者可以根據發芽統計量來決定是否需要補種部分作物、修改播種機設置等。此外,遇到自然災害時,工作人員可通過航拍獲取實時數據,加上對航拍圖片的技術分析,便於進行農業保險災害損失勘察。